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张汝伦:文化的大敌是庸俗实用主义

张汝伦:文化的大敌是庸俗实用主义

2012-01-13 10:15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复旦大学新年文化论坛探讨“国运与哲思”

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指出,在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厚此薄彼跟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潮有密切关联,救亡图存使得人们“把超越的东西、理想主义的东西、原创的东西一概去掉,这个时候文化的大敌恰恰成了文化的原则,文化的大敌是庸俗实用主义”。

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复旦人文智慧课堂”之“国运与哲思”2012新年文化论坛,1月7日下午在复旦大学举行。

论坛时长5个小时,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张汝伦、王德峰、王雷泉和清华大学法学院的许章润等4位教授,就改革之困和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分别从文化与国运、保卫社会、国家理性等角度进行了深度对话。

“庸俗实用主义损伤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媒体和学界的公共词汇。可是这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却忽视文化繁荣与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式,在哲学学者张汝伦看来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他认为导致文化创造力萎缩的原因在于:这30年中国解决了一个问题——吃饭问题,心灵的问题没有解决,这30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不是指文化的硬件,而是指人的思想、人的素质,这最值得正视。

对现代中国思想史也颇有研究的张汝伦同时指出,在制度与文化之间的厚此薄彼,跟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有密切关联,文化贫瘠的根源得从更深远的历史社会变迁去挖掘:中国的文化发生了一个急剧的变化,从近代开始,我们把超越的东西、理想主义的东西、原创的东西一概去掉。这个时候文化的大敌恰恰成了文化的原则,文化的大敌是庸俗实用主义。从晚清开始只要能够救国,“管几百年、几千年的东西都被扔掉”。

这种催生出来的庸俗实用主义,在张汝伦看来已经弥漫到公共生活与私人领域的各个层面:“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种工程师思维,认为制度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制度不解决问题,人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制度是人发明的,制度靠人去执行。你若没有理想主义的精神,没有想像力,没有高远的追求,只知道金奖,房间里都是证书,你有可能成为大师吗?”

“货币渗透到社会细胞”

与文化重建相关联的是当今中国的社会重建问题,因此,健全社会的成长也是论坛上激荡4位学者热烈讨论的议题。

王德峰认为可从三个层面来判断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之一是今天社会中出现的丑恶现象。之二是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原则漫无边际,货币标准渗透一切社会细胞,一切社会交往几乎都被货币化。之三是今天的中国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丧失了基本的信任。

在王德峰看来,面对这三个层面,不得不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本身的生存权。

 

道德重建仍是良药

如何解决这种种隐藏在中国崛起论述背后的巨大危机?

清华大学法学家许章润提出4条建议,这其实也是他心目中构建国家理性、实现制度转型的蓝图:

第一,建设和发展经济社会,也就是王德峰所说的保卫社会。健全的社会形态首先以财富的创造、传播、分配、销售为目的,因此这个社会一定是经济社会。

第二,这样一个社会一定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生活,自由消费和身心愉悦,我们称之为幸福社会。

第三,这个社会一定是尊重人类的情感,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传统、亲友之间的自然联合一视同仁,我们称之为伦理社会。中国要重建伦理社会。

第四,这个社会一定能够制衡权力,每一个自然人通过伦理社会变成道德之人,通过公民社会变成公民或国民。这样一个社会一定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公共方面协调一致,是高度成熟的社会,我们称之为政治社会。

无论是文化重建,还是保卫社会,在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看来,归根结底的问题是(改变)人心。

面对被庸俗化的“唯物主义”和物欲横流的功利主义,如何重建社会精英的“道德血液”?

王雷泉认为,应该从佛教等各种宗教思想里去接引道德资源和人格资源,“我们生命不能停留在动物层面对物质的追求,去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而应该上升到更高的精神生活。”

只有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与多元化以后,中国才可能成为国际社会更加尊重的有文化创造力的大国,才能实现张汝伦期待的“有内在的风度和内在的涵养”的文化大国。这样,中国才能获得一种自觉而富有灵活性并且不乏价值内涵的“国家理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