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组图)

王小松:有这样一种色彩 它的力量震慑灵魂(组图)

2020-01-03 10:47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乱码系列-神话(Myth)-100x100-2007至2019 copy乱码系列-神话(Myth)-100x100-2007至2019 copy

问:您提出的“多维度绘画”,在创作中用曲线代替直线,您始终在探索绘画中的动态关系?

王:对于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的探讨其实在巴洛克时代已经被提出,这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演变成巴洛克时代的风格。最为重要的是:巴洛克风格最大特征是将各个部分形成一个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和不可分解的整体,通过某一结构的、线条的、非线条的,以及富有节奏的造型手段,使得构图各部分进入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体。而文艺复兴风格的构图倾向于营造每一个部分各自完善的结构。一言以概之:巴洛克风格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动态”,而这特征的根本是由于巴洛克时代的宇宙观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牛顿的天体力学、重力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建立,哥白尼的天体学理论的确立,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他们都把世界看做是一个运动的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复杂形式的动态世界。因此,彼得·保罗·鲁本斯的油画,都是围绕着动态绘画二维空间而展开的。其表现形式尽可能追求视觉逼真或者材质的逼真,追求完美的透视,强调笔刷的舞动视觉冲击力与绘画自身的研究。但是,突破二维性的变量始终没有出现,表现的形式一切都是在框架内,按照预设的意象而完成。我们从鲁本斯的油画里看到了“运动、空间甚至时间”的变化,但这只是一个“瞬间”的记忆,而非“常量”的空间改变。

在这里通过借用“变量”这个词,揭示绘画构造与空间的矛盾,“量”既是尺度关系,也是把握一切事物的空间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绘画上就是平面维度与空间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绘画的平面性(如封塔纳)之后的结果是在三维甚至更多维度下探讨绘画哲学。

是否可以将这种绘画形式定位为多维度绘画的变量?也就是说这种绘画形式可以是二维、三维以及四维之间的变量,是介于它们之间的模糊状态,但是本质上不是它们之和或之差。

这就是我考虑的问题。

形式创造艺术,科技把握表现

问:您作品的呈现方式与您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吗?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怎样的情愫?

王:任何作品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创作者的成长经历,即使创作者有心规避任何叙事性的图像表达,其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趣味还是会体现在作品中。就我自己而言,我刻意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去叙事化的处理,并进行了抽象的提炼,因此,我的经验和作品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论的直接反射关系。

问:在德国您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有了自己艺术的辨识度,现在回到杭州,是为了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吗?

王: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选择回国。当然,杭州也并不是我的家乡,对我而言,无论是北京、柏林还是杭州,都带给我陌生的经验。而陌生的经验对艺术家来说都代表新的可能。

问:您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有很多方面的爱好,对科技尤其感兴趣,现在的艺术创作,很多都结合科技方面的元素,而让作品因跨界产生特别的效果,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未来会有这样的尝试吗?

王:今天一切似乎都被笼罩在高科技的光环下。因此撇开科技谈艺术也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等已经在新艺术登场,这是这个时代的所赋予的艺术价值观。因此,我们既要了解,也要去尝试,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但是尝试并不意味就是放弃自己的艺术价值观,而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新材料解决自我问题。科技是手段,是形而下,思想与观念是形而上。所以艺术的观念始终是第一位。也就是形式创造艺术,科技把握表现。

问: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新的方向吗?展览方面有新的计划吗?

王:创作都在是摸索中前进与后退,未来依然是不确定性。我坚守我的多维度绘画,但是多维度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想象空间,因此程式化的作品意味着艺术创作已经枯竭。明年我在美国、德国、台湾、奥地利、英国等地都有展览,因此我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2345678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