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的猜测,近日,一幅阴郁的肖像画被证实为梵高的自画像真迹,这也是他在发病时画下的唯一一幅已知的作品。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阿姆斯特丹大学艺术史教授范提柏格(Louis van Tilborgh)表示,这幅画并非梵高最杰出的作品,但具有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对于梵高产生了疗愈性,“他创作这幅自画像,或许是为了让自我与镜子中的那个人和解:那个他不想成为、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的人。”
《自画像》(1889)从1910年起便收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博物馆,但是自1970年开始,画作的真实性开始受到公开质疑。本周一,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宣布这幅作品确实是出自梵高之手。
在这幅作于1889年8月的肖像画中,艺术家的脸上了无生气,憔悴无比,整个画面被沉郁而悲观的绿褐色色调所笼罩。
《自画像》(1889)
“这幅自画像描绘了一个遭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方面表示,“你能认出他胆怯的斜睨,而这种表情时常见于抑郁症与精神错乱的患者。”
1889年5月,梵高自愿进入法国圣雷米(Saint-Rémy)的一家小疗养院,7月,他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精神病发作,病状持续了一个半月。
这幅绘画可以与梵高在同年九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联系起来,他在信中提及一幅自画像的创作“萌生于我生病之时”。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阿姆斯特丹大学艺术史教授范提柏格(Louis van Tilborgh)表示,梵高对于承认自己和疗养院中其他居住者处于相似的状态感到恐惧。
“他创作这幅自画像,或许是为了让自我与镜子中的那个人和解:那个他不想成为、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的人,”他说道。
“这是让这幅作品如此重要、甚至对艺术家本人具有治愈性的原因之一。这是梵高在遭受精神疾病时所创作的唯一一幅已知的画作。”
挪威奥斯陆国家博物馆在1910年购入这幅作品,当时,它成为了第一幅进入公共收藏的梵高自画像。但是由于出处的不完整以及对于其风格与用色的存疑,一些专家始终怀疑它的真实性。
2014年,博物馆邀请梵高博物馆对于作品的风格、技巧、材料与出处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而周一所公布的正是此次检查的结果。
挪威奥斯陆国家博物馆的一名策展人梅·布里特·吉伦(Mai Britt Guleng)表示,这件作品被证实为真迹,这一结果让人重新感到安心。“当我们在2014年拿出这幅作品的时候,人们提醒我们,‘也许结果不如你们所愿’,还说真相可能永远都无从得知。如今,这样的新闻让我们感到欣慰。”
此前,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一大原因在于梵高在这幅绘画中使用调色刀来磨平一些部分,这被认为是不同寻常的,“事实并非如此,”范提柏格解释道,“梵高经常使用调色刀,在另一幅作品中他也用调色刀来克制绘画表面的活力,奇怪的地方在于,他将其运用到了面部的刻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