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见物 见人 见精神 18世纪中国上流社会的生活风尚(组图)

见物 见人 见精神 18世纪中国上流社会的生活风尚(组图)

2020-02-26 14:25 文章来源:国家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清·改琦《红楼梦图咏》中的妙玉

茶杯的主人妙玉,出身官宦之家,才华出众,却落得带发修行、寄人篱下的命运,众人都说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然而在栊翠庵品茶一回的描写中,我们发现她的性格并非那么“平面”:她用心地招待贾母,对刘姥姥却十分嫌弃,一只高级茶杯只因刘姥姥拿着喝过一口就不惜扔掉;面对黛玉、宝钗,她拿出一般人都不认识的高雅器具,还敢直言黛玉是“大俗人”;面对宝玉,她表面矜持,内心却有些微妙的欣赏与亲昵。

对此,沈从文先生认为:曹雪芹写这样两件茶杯,是对妙玉之“假”的暗讽——表面上聪敏、好洁、喜风雅,其实有些做作、势利和虚假。从这段文章及全书对妙玉性格的讽刺批评看,这两件器物的取名,“bān瓟斝”谐音“班包假”,“点犀?”会意“透底假”:

俗话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意思是”假的就一定假,真的也一定真。”作者是否有意取来适合俗语“班包假”的谐音,既指物,也指人?

犀有“透到底为贵”意思,且明白元明杂剧市语说“乔”多指装模作样假心假意,那么当时取名“点犀?”用意,是不是影射“到底假”“透底假”意思?

周汝昌先生认为,从第五回咏妙玉的[世难容]这支曲子看,曹雪芹对妙玉是赞扬和同情的,并没有讥嘲口吻。这两件茶杯名暗讽的不是其主人妙玉,而是其使用者宝钗、黛玉:“bān瓟斝”指宝钗的性情“班包假”,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点犀?”应该是“杏犀?”,谐音“性蹊跷”,指黛玉怪癖、多疑、心重、爱使小性儿:

我以为,特笔写出给钗、黛二人使用的这两只怪杯,其寓意似乎不好全都推之于妙玉自己一人,还应该从钗、黛二人身上着眼,才不失作者原意。

点犀?的“点”是后人妄改的,雪芹原本只作“杏犀?”,有代表性的庚辰本和戚本都是如此。它和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并无干涉。

您更认同哪位先生的观点呢?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