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公共艺术:城市中的艺术品(组图)

公共艺术:城市中的艺术品(组图)

2020-03-10 15:12 文章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timg

延伸阅读:

向水而生 向史而新公共空间是一件艺术品

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上海一直试图开放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滨水空间,还之以自然本真,留之以工业文明,塑之以城市生活。黄浦江与苏州河工业遗产带所构成的“T”字形骨架构成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对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兼具铿锵之美与粗放之气

杨浦滨江拥有15.5公里上海浦西中心城区最长岸线。杨树浦工业区作为上海乃至近代中国最大的能源供给和工业基地,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地人一语双关地把杨浦区称为“大杨浦”,就是因为它是上海开埠以来最集中的工业区,承载着大工业时代带来的荣耀与创伤,兼具铿锵之美与粗放之气。我们将一个雄心勃勃的构想分解在每一处挖掘和设计中,消化于江边的每块碎石和每株草木里。这种宏大与细微并存的思考方式促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场所,成就了锚固于场所的物质留存与游离于场所的诗意呈现。

从对工业遗存全面的甄别、保留与改造、到现代技术与材料的探索、再到水岸生态系统的修复、基础设施的复合化利用与景观化提升,杨浦滨江正是通过公共空间的复兴,将工业区原有的特色空间和场所特质重新融入到城市日常生活之中,使之从过去人们记忆中的“大杨浦”印象中蜕变而出,迎来新的身份认同。

船坞空间折射斑驳沧桑之美

船厂地区是本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展馆片区,昔日的毛麻仓库作为主展馆。小船坞36米宽、200米长,大船坞44米宽、260米长,这种超尺度空间非常震撼。大坞门背后是滔滔的黄浦江水,偶尔间会看到坞门一侧有大的船桅缓缓驶过。大小船坞独具特色的钢板桩的墙面,经历多年反复涂刷,呈现斑驳沧桑之美,折射出由于历史的叠合而带来的时间的厚度。它从过去慢慢走向现在,蕴含故事,带给我们无限想象。

小船坞不仅作为开幕式的场所,还作为艺术家作品以及大型的多媒体装置艺术展示的场所。整个船坞当然也是作为一个最大的艺术品而呈现。在小船坞,我们用了6300根脚手架杆件进行搭接,形成一座连桥和一个大的台地,其中的船形舞台是开幕式表演的主舞台。同时希望大船坞能够在空间艺术季期间以及艺术季之后,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和艺术时尚活动。真正把原来修船、造船的一个空间转化能介入当下生活的一个时尚空间。

与此同时,设计者对整个展场5.5公里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三馆一带的功能和空间格局。首先将船厂地区(包括毛麻仓库与大小船坞),作为主展馆片区,将原烟草仓库(也称之为绿之丘)作为中部非常重要的大型艺术驿站;东部地区的杨树浦电厂的灰仓艺术空间作为结尾处的重要艺术驿站。

“在地性”相遇

这一季的主题是相遇,首先是艺术和公共空间的相遇。将艺术品放在杨浦滨江南段充满工业特色的开放空间之中,必将产生良性的互动关系。让艺术品成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有机部分,可以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与艺术性;反过来,空间与场所也界定与支撑了艺术品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届空间艺术季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不是置身于艺术馆里的艺术展览,而是希望艺术品真正能够跟它所在的场所相锚固,就像从这个场所当中生长出来,同时它的精神价值又是游离在场所之上的。

其次是当下与历史的相遇,杨浦滨江有着丰沛而厚重的工业感,改造后的它更被称为不间断的工业文明博览带,因此我们对艺术作品在广阔场所的定位都做了精心的布点与比选,延续着“向史而新”的建筑史观一样,将历史看作“流程”,一个连续且不断叠加的过程。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着对既有环境的尊重,有限度地介入现存空间之中,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与之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我们对场所介入的目的既在于包含过去,更在于将这些过去转向未来。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