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美术馆中能否实现“距离产生美”(组图)

美术馆中能否实现“距离产生美”(组图)

2020-05-18 16:27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李雯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疫情前,无界之归——杭州纤维三年展现场 摄影方杰

但与此同时,关闭的展厅和延长的展期也为美术馆公共教育人员争取了更为充分的时间,激发出了新的思路。罗马奎里纳勒博物馆在闭馆后不久发布了制作精良的13分钟展览导赏视频,使世界各地那些本就无缘观展的观众大饱眼福。英国V&A博物馆甚至为在疫情期间大热的任天堂NS游戏《动物森友会》推出其馆藏的19世纪英国著名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5款设计壁纸,在年轻观众中增持好感度。

浙江美术馆也利用“无界之归——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延长的展期推出策展人直播导览等活动,对美术馆之友平台进行全面升级,迅速实现线上领卡线上积分,并策划全新公共教育项目“盒子里的美术馆”(Arts Takeout),深入艺术家工作室采访纤维展作品背后的故事,拍摄影片并设计艺术家联名教育盲盒,计划于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上线。这些更为深入的访谈和交流将弥补公众无法到场观展的遗憾和线上展厅看展的疏离感,使艺术家和公众的交流更具现场感和个性化。

后疫情时代线上观展是否会成为主流

疫情催生了大批线上展览,云看展仿佛成为逆境中的一种时尚体验,但在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持有保留态度。在此之前,数字化的展览展示更多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在更广泛的空间内为展览进行宣传,通过免费分享的手段吸引人气,并在观展过程中增加互动和趣味性。与高额的借展和保险费相比,美术馆更愿意把预算花在真实的作品和展陈上,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一直有限。而引导公众为数字化艺术教育资源付费,为美术馆引入潜在的新收入,又对线上资源的开发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已经捉襟见肘的馆方运营者来说,是极为冒险的选择。

与此同时,对几乎不会花费经费却可全球联动的自媒体营销,会有更多的美术馆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编辑力量。如4月,“MUSEUM BOUQUET”分享计划就在Twitter上悄然展开,几百家艺术机构以此为标签分享馆藏的花卉作品,形成世界范围的公共教育项目,为疫情期间的人们带来艺术的慰藉。许多美术馆纷纷成立新的信息部门,不仅加大其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的运营投入,也尝试通过在抖音、小红书、B站、大众点评等各数字平台上的形象展示为美术馆导入新的观众群体。而且,当美术馆重新开放后,为了收回前期的巨额投资,当展览延长展期后,为馆方吸引持续的公众关注,展览内容本身将进入更为严苛的评价体系,而各国旅行条款的限制,使得国际艺术作品交流困难重重。如馆方转而深挖本地艺术资源,购入本地艺术家作品,放弃由经典作品带来的票房保障,展出更能吸引公众目光的沉浸类当代艺术作品,则对这一新领域上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也势必影响美术馆的营销策略,使主办方在看不到实质营收前景的线上空间不会过多投入。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