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大文化场所都遇到了严峻挑战。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趋于正常,看展览、看演出、看电影……各项文化活动又此起彼伏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在深入回顾这个不寻常阶段的同时,我们访问了几家不同类型的民营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分享它们今年所遇到的危机与转型探索的尝试,共同提振信心,为未来寻觅更加美好开阔的风景。
修炼内功,激发升级
观众消失了,疫情期间的美术馆运营,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都是一项不曾有过的挑战。然而,优质的展览始终是吸引观众最好的法宝。今年,南京宣和美术馆的几个展览都获得了很高的口碑。1月,宣和画谱系列之“五色”——当代水墨五人展开幕,邀请国内一线水墨艺术家刘毅、杜小同、秦修平、徐钢、康凯共谱“五色”,带来一场别有韵味的水墨盛宴。5月,宣和美术馆承办了书画名家的山水画慈善义卖作品展,也为战胜疫情提振士气。6月,宣和美术馆成立六周年之际,宣和书谱系列之“墨华”——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优秀书法家作品展与观众见面了,六位书法家黄正明、阎揆、管峻、仇高驰、宇文家林、李啸精选80多件作品精彩亮相。
宣和美术馆邱稚真馆长表示,在办好每一个展览的同时,他们还有更远的目标,那就是将宣和的运营策略和手段推广出去,承接更多场馆的艺术运营。“美术馆,最重要的就是展陈内容,我们拥有专业的团队,也有广泛的资源,目前已经有好几家美术馆在和我们洽谈。”
修炼内功、转型升级,是这段“蛰伏”期间,各家美术机构纷纷采取的策略。
凤凰艺都美术馆,坐落在美丽的无锡太湖之滨,是江南地区非盈利性专业架上油画美术馆。疫情期间,该馆曾关闭了整整两个月之久,3月底才重新回到观众视线中。“对于主要通过线下展览、讲座、艺术沙龙等形式开展公共美学教育的民营美术馆来说,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巨大。”馆长邹芳表示,疫情期间馆里及时调整思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线上展览、“见画”APP艺术品鉴赏等线上形式服务于公众,同时加强对馆藏作品的梳理,并积极向油画专业修复领域寻求合作。
“停馆不停展”,疫情期间利用艺术鼓舞人心、抚慰焦虑,是美术馆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疫情开始后,“凤凰艺都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开展了十余期线上展览推送,内容包括因闭馆而暂停的线下展览、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线上个展,以及馆里历年来举办的精彩展览回顾,并且通过艺术家创作解析、展览作品高清图、高清局部图等,以方便读者欣赏,收获了数万点击量。
这段特殊时期,也在倒逼各家美术馆数字化脚步的提速。“见画”APP就是凤凰艺都美术馆最新采用的一款在线艺术智能展示馆,具有AI识图功能以及海量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帮助观众看懂作品。另外,还推出了“智能画框”技术,推进馆藏作品的防伪追溯,保护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
美术馆的核心价值是艺术作品。“典藏工作是对作者和观众最实在的尊重。”邹芳馆长介绍,最近这段时间,除了加强文献梳理之外,今年4月,馆里的新艺术品仓库投入使用,这里配备恒温恒湿设备,不同种类艺术品合理分区,提升了藏品科学管理的硬件设施。同时,还针对油画的保存与修复,与国内专业的艺术品修复机构合作,修复受损藏品。
跨界复合,随机应变
这个月,江苏ESPOIR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阮小懿刚刚作为艺术指导,参加了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行的“写生世界”摄影联展,充分展现了“90后”一代的新生力量。阮小懿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画廊原本从事当代艺术与国际展览交流较多,今春3月,原本要去参加的一项国外艺博会,连定金都交了,最后因为疫情取消。如今,她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着眼江苏,深度发掘各类艺术资源。
“首先,我们加大了与同行之间的合作,采取几家机构联合合作的办展模式,发挥更大合力,同行携手共渡难关。” 回忆起这几个月的经历,阮小懿说,自己一方面加大线上艺术导览,另一方面也开始做一些艺术衍生品的设计,“比如版画、笔记本、包包等类型,希望扩大艺术消费群体的边界,通过普通大众乐于接受的价格,培养市场对于艺术家的更多了解与兴趣。”
艺术家、策展人、画廊、美术馆、博物馆、观众,这是一个生态链,链条的最前端是艺术家。疫情后的艺术在短暂“喘息”之后继续奔跑,鼓励艺术家的创作和坚持就显得尤其重要。阮小懿说,ESPOIR画廊今年仍然继续坚持青年艺术家扶持的公益活动,比如针对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计划依索帕拉艺术之星奖学金,今年已经做到第四年了,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而暂停。“疫情之后我们关注到,部分年轻艺术家的心态受到一些影响,我们会加大扶持,鼓励他们坚持创作。”
今年三四月之后,各家艺术机构陆续恢复开放,南京各大美术展览不断,艺术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活跃度在阮小懿看来,既有几分意外,但同时也在情理之中,“即便疫情来了,艺术还是在继续,始终在发声。无论是机构还是艺术家,大家都想方设法做着各种新拓展和尝试。”据她了解,今年江苏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复合型创新艺术空间,比如在南京滨江公园“肆间艺术”,定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展示空间;“比墙艺术”,专做国外艺术名家手稿展陈;泰州近日也出现了一家复合型艺术空间“西区当代艺术”,将个人摄影与艺术展陈相结合。对于未来,她非常期待,“或许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跨界复合创意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云上展览变多,线下体验也在蔓延生长。”
主打江苏书画艺术家的宣和美术馆,经过疫情期间的沉淀,也打出了一手好牌。前不久,宣和美术馆和江苏省书法院签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既是此次合作的原则,也是目标。”邱稚真表示,双方将通过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文化事业单位与文化艺术机构创新合作模式。特别是集合双方的人才、学术及艺术服务平台资源,创新合作理念及服务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书法艺术家提供更全面、更完善、更优质的一站式服务,推动江苏书法持续发展,实现双方共赢。
危中觅机,创新蝶变
危中觅机,南京以收藏西方油画为主的上·美术馆,在疫情中逆势而上。最近,这家民营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张久、张思远父子欧洲藏画展”集中展出了包括柯罗、卢梭、安格尔、梵高、莫奈、马蒂斯等在内的60余位欧洲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创作时间跨度接近500年,涵盖了包括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学院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众多欧洲主流艺术学派。
上·美术馆馆长张久希望这些艺术品能承载起社会大众的审美塑造。上·美术馆展厅中,每幅油画都附有一张二维码,扫描之后就跳出一个页面,里面不仅有画作简介,还有这幅画从最初到现在的收藏流转过程,每一次转手,每一家机构出具的证书,都赫然在列。“这些资料全是儿子张思远整理出来的。”张久说,“在国外,艺术品收藏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疫情期间,与张久长期合作的意大利画廊为了渡过难关,主动以较低的价格出让了十余幅名家手稿和画作给他,其中就有包括安格尔、梵高、莫奈的作品,于是才有了这次的“张久、张思远父子欧洲藏画展”。
南京青年策展人辛心欣与多家南京民营艺术机构有过展览合作。在她看来,疫情既是危机,同时也是一次快速洗牌、重构生态、激发转型的过程。“就我所知,目前已经有南京本地民营艺术馆支撑不下去了,今年以来一直在整理库房,没有新展览推出。”但同时,目前南京的艺术展览生态已经在康复中,甚至这段时间以来,美术展览呈现“反弹”之势。她这两天就非常忙碌,“我最近一个月策划了四场展览,本周末就有一场将在金陵美术馆开幕。”
展览热情为什么在激烈“反弹”?“前段时间减少聚集,艺术家没有了应酬,能够沉下心来作画,作品产量很高。几个月下来,不少画家攒了一大批精品在手上,现在是拿出来亮相的时候了。”辛心欣分析说,疫情其实也在不知不觉间重塑着艺术生态。她注意到,今年3月份恢复线上微拍时,年轻作者三五千元一幅的作品,物美价廉,很受市场欢迎。“通过这个阶段的市场洗牌,以往那些靠炒作而价格虚高或者应酬型的作品,纷纷被淘汰,艺术市场触底重建,年轻艺术家开始稳稳走入主场,各项展览需求很旺盛。”
面对2020年下半场,辛心欣坦言,如今观众越来越习惯线上展览,当前线下美术馆里的现场的确暂时“冷”了一些,但这不是简单的代替关系,也并不妨碍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展览、市场都在复苏,美好的艺术是人们永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