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国画家面临三座高山:文学、书法、色彩

国画家面临三座高山:文学、书法、色彩

2012-02-20 08:15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过去民间流行一句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置之当下美术界,则可以总结成这样一句“新格言”:内行看作品,外行看头衔。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文明有了一个突围式的跨越,改变了一穷二白的旧貌,可喜可贺。然而,随富而来的,是信仰迷失,思潮突变,传统开始巨变,促使国民有了文化的觉醒,有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民族文化光复与发展的迫切。考虑到文化导向的问题——总算是在乱麻中理出一根头绪。

房地产骑虎难下,股市几度尴尬,人们开始关注文物收藏的投资。其中当代书画收藏尤其看好。投资者想在未成大名的中青年书画家中,找到价廉物美的“绩优股”,书画家也想找到出手阔绰的投资人。然而,买卖双方都是从市场经济里刚钻出来、满脸狐疑的“老麻雀”,谁信谁呢?于是只有问诸媒介。然而,文艺界受市场经济影响,吹黑哨的不比运动场上少!谁是潜质股?

改革开放30年的韬光养晦,到了21世纪,历史迫切需要一次“东方的文艺复兴”了。这次复兴,将为我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谋篇布局、激浊扬清,开拓新的里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书画与文化,从来就不曾离弃。当全中国的画家都趋之若鹜涌向市场,争文凭、争媒介、争头衔的时候,蓦然回首,总还有人在马拉松的后面,静静地悄悄地俯首去搜捡大军的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文学、书法、色彩。这就是中国画家们容易忽视又十分畏惧的三座高山。也是文艺界经过从辛亥革命到今天100余年后,第一次最冷静最理性的思考——除却虚伪夸张的艺术价值评判依据。

当代评价中国画的新版本出了新三条:即“文、书、画”。我所想到的与之大同小异:“文学、书法、色彩”,我将其称之为“中国画家面临的三座高山”。中国画家要逾越的第一座高山是文学。要求一个画家首先是一个作家、诗人,那太苛刻了。但王羲之、王维、苏东坡、郑板桥、齐白石都是。文学是所有艺术的母亲。中国的文学是中国画的母亲。国画是一座高山,能爬第一个山头的人很多,都以为到顶了,岂知云中还有书法、文学两座高山。一旦云开雾散,吓你一跳,原来才走了三分之一。中国画之所以称之为写,写文写诗写书法,统归写意,意是文化内蕴。因此,不论书法美术还是音乐舞蹈,无论视觉艺术还是肢体语言的表达,都取决于你自身文学素养的“意”,对你创作艺术所需的器官的控制。陈寅恪关于画家三要素中的“人品、天才、学问”中的“人品”,即是指这种“文意”对画面之驾驭能力,而并非狭义地指道德。

 

中国画家要逾越的第二座高山是书法。要求画家必须是个文学家还是个书法家,也勉为其难。文人、书家、画家各吃一碗饭,能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田已筋疲力尽。干嘛非要三家并举?有人算过数,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才有多少传世的画家。所以,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当画家要掂掂分量。即便天才你有,但那个累,你要考虑是否吃得消。当今都是文化成绩不好的才送去学美术专业的问题,说了很久了。读历代名家或非名家的画,题字都写得很好,因为古代人,从小就写毛笔字。现在的不少孩子,从小练的是上网的童子功,书法却不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则是“以书法用笔”入画,故有“书画同源”一说。如果说,文学是见证一个画家学识修养的一面镜子,而书法则是见证一幅国画优劣的窗口。换句话说,一个国画家对书法的理解,就是对国画技法的诠释。没有成功的书法,画走不了很远。

中国画家要逾越的第三座高山是色彩。中国画,笔墨色彩章法款跋印章,都有要求,但是直面时代现状,我独拈色彩一说。国画以墨为主,书法得道,笔墨天成。而色彩,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国画界忽略的问题。在广告设计视觉因素中,色彩是第一要素。中国画允许水墨的存在,和西洋画素描也可以是独立的艺术品一样。然而成功的大作,它是色彩的。即便是素面朝天的水墨和书法,红印是必不可少的。直观地面对一张作品,色彩的魅力,大大超越了形的张力。但在中国画谱里,“芥子园”没有色彩技法,其他也没见完整的国画色彩理法章程。这是中国画一个空白。因此,导致了中国画家“随类赋彩”的被动取向。大红花配翠绿叶,铺陈满纸,俗不可耐。要么怕用色,一瓶墨汁一杯水,喜作江山雪景如画图。什么叫色彩?色彩是色与色之间一种构成关系,对比、类比、冷色、暖色、间色、补色,分理十分详尽。未来的中国美术,势必有一场色彩冲击水墨的革命,当代和后代中国画家,要在色彩上去克难攻关,又要恪守笔墨的底线,这个任务格外艰巨。

所以,对当代的画家们来说,文学、书法、色彩,三座山立在面前,史论家、收藏家、观众都在山那边等着。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