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春晚之变与美术之新

春晚之变与美术之新

2012-02-20 08:46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虽然已是元宵过后,年味正在渐渐淡去,然而,关于2012壬辰龙年央视春晚的讨论,似乎还没有淡出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

今年央视春晚虽然依然饱受争议,但毋庸置疑也有其独特的一面,特别是借助于美术的力量,对舞台美术的运用和发挥:杂技《空山竹语》里那随风摇摆的翠竹、舞蹈《雀之恋》最后那绚烂的孔雀开屏、歌曲《因为爱情》里围绕在身边的花瓣、儿童剧《除夕的传说》里的动画……LED显示屏、360度全背景、304块可升降装置,打造了多重舞台空间和时下流行的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从舞美的角度而言,今年可谓是自1983年以来央视春晚最华丽的一年。

客观分析,央视春晚作为一种晚会形式,历时30年,早已不能一家独大,而这种状况在今年又格外明显,不少省份都在春节期间推出自家的春晚,从明星阵容、规模到民众接受度上,也都可圈可点。就像央视春晚的老大地位面临挑战,而今的很多美术展览,同样很难让我们再去明确界定出哪家更具有代表性、学术性和权威性。二者极为相像,一方面是艺术事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度繁荣背后也给组织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概括起来也并不难,说到底,就是求新、求变。

求新、求变,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针对今年央视春晚结束后的采访中,总导演哈文不断强调此次导演团队的求新、求变的构思与初衷。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改变?就像近年来,不少美术机构都在提倡挖掘新人,发现新人,央视春晚导演组也在强调启用新人。然而,启用新人的规范是什么,什么样的算新人,新人要在整体规划中占到多少比例,却非常含糊,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央视春晚还是不少大型的美术展览,依然是老面孔多过新面孔,旧面孔撑了场面,拿奖专业户们拿到手软,真正的新面孔却屈指可数,标准没有,比例更是模糊不清,雷声是大了,但雨点却小了。

采访中,哈文还强调了今年准备工作中为了听取更多的意见,导演组在晚会筹备阶段前前后后开了7次座谈会,嘉宾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农民,有传媒界的从业人员,也有艺术家,但是,不断以开座谈会的形式收集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客观?所谓座谈会,美术界也有,美术工作座谈会、美术创作座谈会、美术作品座谈会……一个展览配套一个会议,已经是基本规则,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形式是好的,多一些机会接收到基层的声音,但之后呢,是否真正实施了?很多座谈会更多的是流于了形式,那些个参加座谈会的专家碍于人情、面子,假话多真话少,客套话多实在话少,早已是众矢所指。这样公开的座谈或是研讨,到底能得出多少经验与价值,这是值得商榷的。相反,艺术工作者运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真正实实在在地深入到基层,用看和听去“微服私访”,或许来得更为实际。

可见,任何事不能为新而新,还是应该把握一个基本的度。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内容。晚会也好,展览也罢,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为大众服务,往宏观上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往细处说,实际上就是让老百姓开心和高兴。听群众的声音,接真正的地气,这是提升艺术修为与素养的最便捷也最有效的方式。不能因为语言类节目少了,就说是因为创作队伍小了,是王朔们、冯小刚们不写剧本了,难道没看到德云社们、刘老根们还在一场又一场地在全国巡回演出吗?

看了关于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的采访,越加感到其中的所谈、所指与所想,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美术界,而且,哈文的这些考虑美术界早几年已经在提,早已不再新鲜。春晚试图去打造一个百姓大舞台,既能让普通大众去喜欢,又能经得住专业眼光的审视,而美术界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