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成年人而言,三个和尚、阿凡提、黑猫警长、葫芦娃……一个个经典的动画形象早已印刻在童年记忆里。相比之下,除了那只年年都有的“喜羊羊”外,当下中国动画市场却显得单调而缺乏生气。在外国动画片产业化制作模式的冲击下,国产动画正开始走向自我探索之路。
日前,记者就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等问题,专访了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看这位国有大型动画企业负责人如何给中国动画把脉。
我国是“动画大国”但不是“动画强国”
记者:在2008年杭州国际动漫节上,一位法国嘉宾曾说,法国一年原创动画只有1万分钟,但不愧为一个“动画强国”;而中国一年原创动画虽有10万分钟,却只能说是“动画大国”。您是否认同这个“强国”与“大国”的提法?
王英:这个“强国”与“大国”的说法切中了国产动画的要害,特别是站在产业的角度。举例来说,2004年以前,我国动画年产量不足4000分钟,但仅仅十年间,我们却跃身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这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
但是,中国动画产业的产值增长并没有与产量增长同步。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动画产业,2007年仅迪斯尼公司一年总产值达365亿美元;再如日本动漫市场,2009年总产值为2000亿美元。而世界动画生产量第一的中国,2010年动画产业的整体产值只有470.84亿元人民币。与动画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可以说,产能低下已经成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瓶颈。
原创力为何滑坡?
记者:很多人认为,中国动画产业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原创能力。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动画繁荣时期,这却是国产动画的长项。《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一批经典的动画作品都是原创,为何原创在今天却滑坡了?
王英:很多人喜欢讲原创,但原创不一定有核心价值,国产动画产业的核心价值必须是“中华文化内涵”。
很多人都听说过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被称为“阿童木之父”。16岁时,他受到了我们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的影响,从此走上动画创作之路。可以说,中国早年的动画作品具备相当的水准和实力。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动画电影,成功融入了水墨画、皮影、剪纸、木偶、民间年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以创新的艺术表现和典型的东方气韵,在国际上被尊称为“中国动画学派”,占有一定的国际地位。
相比之下,今天的许多动画创作者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并不扎实,部分从业者甚至认为中华文化不适合动画发展,于是盲目追捧、照搬美日韩模式,导致动画作品丧失文化内核,成了外国人看不懂、国内观众不认同的东西。如果说,当年的中国动画学派作品有艺术风格但缺乏产业支撑的话,今天许多国产动画片不仅产业没做成,反将文化遗失了。
扶植政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产业发展
记者:近些年,我国动画产业出现了“三热”的怪现象,指“动画基地热”“动画节展热”“动画企业热”,以动画之名,大行非动画产业开发之实,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政府在对动画产业扶持政策上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王英:以上种种怪现象,其本质都是以投机盈利为目的,负面消解了国家对动画产业的投入与支持的应有力度与效果。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支持动画产业发展先后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如原创动画分钟数补贴,搭建技术平台和建立动画基地,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实施税收减免优惠,甚至以土地换动画等,的确有效促进与推动了国产动画的生产。但是,发展动画产业的确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挑战,相当多的管理者尚缺乏对动画产业的深刻认识,使扶持政策自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导致政府发展动画产业的美好初衷化为泡影甚至适得其反。
记者:我们看到一些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各有侧重,比如美国以动画电影享誉全球,日本通过开拓电视动画迅速崛起,韩国则依靠互联网游戏迎头赶上。那么,中国动画产业的差异化该如何体现?
王英:我认为,在不放弃传统电影电视动画的基础上,快速发展网络动画、社区动画、互动动画和手机动画等新型动画模式迫在眉睫。此外,我们应该创建大动画格局,为动画发展打造一个自由驰骋的环境。这一点,仅仅向从业者发出号召是不够的,还要依托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坚定不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从全球经济市场的高度,放宽限制,研究动画产业规律,重视市场需求,推动国际合作,留给从业者思维驰骋和想象力开发的广泛空间,从而推动动画产业大格局的理念全方位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