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文物不移动 思路可变动

文物不移动 思路可变动

2012-02-23 11:33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北京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重庆蒋介石行营被“保护性拆除”,到广州古村落的“保护性迁建”,再到迄今还前途未定的长沙宋代古城墙……2012年刚开始,关于不可移动文物的消息一再引发汹汹民意。

不可移动的文物一旦“移动”,也许就再无踪迹。这种朴素的认识背后,是我们一退再退的底线。从希望文物保护能与全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到希望能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再到现在感慨相机跑不过推土机——从“二普”到“三普”的20多年间,我国已有4.4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还有几个4.4万?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些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里,相当多的是经济建设导致的。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快车,不是小心翼翼而是轻而易举地冲过了文物保护的山坡。

分析文物保护在城市建设中遭遇的困境可以发现,一方面是保护资金、手段等的缺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意识的淡化。虽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城乡建设中避让文物点,但文物执法部门相对“弱势”导致文物屡遭破坏等实际情况总让人唏嘘。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并不冲突,实际上,如果改变思路,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再视为负担,而是纳入城市建设的大格局中以增强项目文化氛围、夯实城市文化基础,解决这些问题并非难事。

一是项目建设的前期勘察增加文物部分,可供借鉴的是“环评”。环境评估此前在城市规划中一度是尴尬的,但民意的不断呼吁和高层意志的强力推行,最终使得“环评”成为城市规划的紧箍儿。已经具备了推出“文评”的条件。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设立“文物勘察”环节,将之作为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的前置条件,相关费用纳入土地成本。这样,可以最低限度保证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

二是项目建设的配套设施中增设文物部分,可供借鉴的有“马路拉链”。以前的城市建设,供水、供暖、供电等各行其是,一遍遍撕开马路;后来,有相应窖井需求的部门统一规划,统一铺设线路、管道,事半而功倍。那么,文物保护能不能也能列入建设规划图里?如果在建设项目设计中明确对相应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相应维护、建设新型保护措施等,预留如“房屋维修费用”一样的“文物保护费用”对之进行长期的跟进,不仅可以保护文物本身,还可以为项目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因此,面对一波高过一波的对城市建设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舆论呼声,一方面,我们应该高兴;另一方面,则应尽快把文物保护当做“很大的一盘棋”来下,改变思路,做一举多得的努力。因为,除了城市,我们还有广大的乡村。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