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所谓“中国气派”,应当兼具融合性与民族性。也就是说,要充分展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富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所谓“大美术”,就是要有艺术的总体胸怀,对艺术审美要有一个总体的追求,体现的是多样性和广泛性
■“大美术”和“中国气派”的核心是力图让艺术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表现综合性,创造中国特色
■艺术水平无法提高,就是因为胸怀太窄或者历史的视野太浅薄
“中国气派”,一直是艺术界颇为热门的名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关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坚守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诸如“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西洋画种与中国气派”、“国际风度与中国气派”等等讨论,时常见诸报端。所谓“中国气派”,应当兼具融合性与民族性。也就是说,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展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富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如何成就“中国气派”?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画家袁运甫提出了“大美术”和“中国气派”的主张。他说,这一主张的核心是力图将艺术从私人化的象牙塔中解脱出来,让艺术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表现综合性,创造中国特色。
“大美术”和“中国气派”的观念符合了时代的需求……把艺术从个人的象牙塔里解脱出来,让艺术走向社会、走向民众,创造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并重
绘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创作活动,画家本人是活动的中心,并且,许多画家更将创作看作是完全私人的行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当然,艺术创作必须具有个性,否则只会陷入千作一面的尴尬。不过,个性化的创作是否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是否也应当凸显民族气质和时代风格,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大的意义呢?
多年从事公共艺术创作和研究的袁运甫曾多次提出“艺术应当具有中国气派”的观点,他说:“很多人都只是谈论艺术是个性的表现,这点固然重要,没有个性就不会有艺术的独创性。不过,以公共艺术来说,它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一定要体现出中国气派,展现民族风格。 ”
“我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大美术’和‘中国气派’的主张,正是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的。 ”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文化上也越来越有自信,国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日渐觉醒。时代浪潮推动着艺术寻找拓宽自身发展道路的可能,而树立“大美术”和“中国气派”的观念,正符合了时代的需求。袁运甫说,“大美术”和“中国气派”这一主张的核心就是要把艺术从个人的象牙塔里解脱出来,让艺术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表现综合性,创造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并重。
艺术家的艺术才华应当为整个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社会潜能与价值……敏锐地捕捉一切优秀艺术和美的感悟……没有宽阔的文化艺术修养与素质是做不到的
袁运甫回忆说,“文革”之前,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些老前辈,始终在主张一种思想,即“大美术”。 “所谓‘大美术’,就是要有艺术的总体胸怀,对艺术审美要有一个总体的追求。艺术家的艺术才华应当为整个社会服务。 ”
袁运甫对艺术的理解深受他的老师——现代中国装饰艺术奠基人之一、著名画家张光宇的影响。他曾在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光宇先生是一位‘大美术’事业家,他不喜欢把自己封以专一性或职业化的头衔,因此亦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自身的社会潜能与价值。他在艺术上的影响遍及纯艺术、装饰艺术、实用艺术、表演艺术等广泛的领域。古人说得好:‘有容乃大’,关键是他胸怀博大的容量,具有敏锐地捕捉一切优秀艺术和美的感悟的眼力,同时又富有坚实的能力,足以适应并解决一切创作中的疑难和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宽阔的文化艺术修养与素质是做不到的。因而说张光宇先生是 ‘大美术的旗帜’应当之无愧。 ”
由此可见,袁运甫的“大美术”主张,是希望艺术落实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把艺术由私人化的追求拓宽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从这一角度来看,他的解读显然已经将艺术拉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体现了艺术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以及与人群的重要关系。
中国有丰富的艺术传统,自古以来对艺术的理解都很宽泛……现在,美术的范围被缩小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从艺术中分离了出去,与艺术欣赏和审美隔绝……我国的艺术门类在逐渐减少……艺术不能有狭隘的心态。
“中国有丰富的艺术传统,自古以来对艺术的理解都很宽泛,‘大美术’主张正是体现这种多样性和广泛性,而不只是局限于绘画或雕塑的范围。 ”
袁运甫说,中国的艺术自古以来就广泛地涉及壁画、家具、青铜器、陶瓷、印染、刺绣、泥塑、彩陶、玉器、漆器、木雕、石雕、砖雕等众多的艺术门类以及规模巨大的各种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民间美术等。而后来根据西方的艺术划分,将美术的范围缩小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从艺术中分离了出去,与艺术欣赏和审美隔绝,变成一种单纯由工匠完成的工作,“我国的艺术门类在逐渐减少。我觉得,现在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中国美术百年来发展的得失。 ”
“以国画为例,我们把它分成山水、花鸟、人物,然后再在每个门类里分出更细的派别,每个人只能走一条狭窄的小路。艺术的综合性、艺术的博大和边缘性没有得到有力支撑。 ”袁运甫不同意什么都讲求正宗,他说:“还有我们的美术教育,油画系、版画系、国画系、雕塑系……分得很细。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林风眠先生从国外回来,在浙江美院任教授,他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取消了西画系和国画系,统一改为绘画系。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艺术不能有狭隘的心态。 ”
袁运甫又以中国画讲究师承为例,他认为,师徒制的培养方法会造成狭隘的观念。 “我并非简单地反对师承制,但如果学生只能模仿师傅来学艺,那便一定会造成狭隘的观念。师徒这种教学模式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当中的利弊显而易见。当代艺术教育过于狭隘的做法有它的先天不足,由此产生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画家朱乃正先生曾说,他想把中国画系改成书画系,画国画必须要懂书法、篆刻、诗词。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惜这一设想没能行得通。 ”
这是个创造性很强的时代,也是鼓舞创新精神的时代……艺术怎样走出一条新路,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应该从更大的视野来考虑艺术的发展,而不只是针对艺术技巧进行单方面的研究
“艺术家要有能力反映时代的精神,要与广大人民共同分享艺术的美感及理想追求。 ”
1973年,袁运甫和吴冠中、黄永玉、祝大年等画家曾一起到苏州写生,大家的创作激情都很高涨。后来,吴冠中撰文提到自己作品中“清奇古怪”的来源时说,那些灵感是来源于生活,而不像有些人所说从波洛克那里来的。袁运甫说:“吴先生在美学界是一个创造者,许多人都缺乏这种精神。他也曾经谈过对于美术教学的看法,认为现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围着圆桌吃饭,应该实行开放式的自助式教学。 ”
站在新的世纪,艺术的视野也要有新的宽度,艺术发展的格局更要不断更新。袁运甫认为,材料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以及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增多,都为艺术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这是个创造性很强的时代,也是鼓舞创新精神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艺术何去何从,怎样走出一条新路,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考虑艺术的发展,而不只是针对艺术技巧进行单方面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讲,‘大美术’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是适应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的需要。这种需要不能用老尺子来量,其中也包括对艺术的看法,对艺术表现的追求和激情,以及具体到新材料的运用和艺术办学。 ”
艺术不应该是狭隘的雕虫小技……要博采众长,吸收艺术中最珍贵的部分为己所用……当代人更应该有这种视野
“艺术之间没有冲突,任何艺术都可以消化,可以吸收。 ”在袁运甫的眼中,艺术不应该是狭隘的雕虫小技,而应该更全面、更系统。 “要博采众长,吸收艺术中最珍贵的部分为己所用。艺术水平无法提高,就是因为胸怀太窄或者历史的视野太浅薄。为什么要中西融合?就是因为既要了解中国的,也要了解外国的。 ”
王国维在上世纪30年代曾说过: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川。“意思是,你知道不知道怎么来看世界,‘黑海东头望大川’,黑海东边是看到了文艺复兴。向更高的地方看到西方文明历史的传统,而不是仅仅看到眼前,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当代人更应该有这种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