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书法实践与欣赏的积极意义

书法实践与欣赏的积极意义

2012-03-09 09:58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历来深受国人重视。“孔门六艺,‘书’居其一”,说明书法已为当时学者之“必修之科”,而“以书取仕”则是封建社会把书法作为选拔人才重要条件的见证。当代,自八十年代掀起学书热潮以来,波澜迭推,其势不减。人们不禁要问,书法艺术何以有如此永不退衰的魅力?

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书法与人们日常之生活、与科技之进步、与社会之文明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书法艺术实践与欣赏过程本身对实践者与欣赏者所产生的多方面积极意义。

唐·张怀瓘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书断》)又说:“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说明书法不仅具有记载事理、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陶冶性灵、变化气质、激励志气的教育功用,更蕴含“披封睹迹”,“又可乐也”的艺术审美效果。

一、提高修养

修养是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显然,这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一个人的思想品操、道德行为、气质性情、意志毅力、审美水平、心理素质等等都可看作是修养的内涵。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古来“学书先贵立品”。朱和羹就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又举证说:“世称宋人书,必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京书姿媚,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斥去之,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最后感慨道:“然则士君子虽有绝艺,而立身一败,为世所羞,可不为殷鉴!”(《临池心解》)

书法艺术这种千年一贯的立品论教育思想,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优良传统美德。

植根于这样的文化土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历来注重通过自身的“言传”与“身教”来感化自己的教学对象。而作为受教育者,由于受立品论影响,也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自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完美人格”的人。因此,千百年来的书法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具有转化人的思想的显著功能。学书者和欣赏者从中可以得到思想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升华。它不仅使优者更优,更重要的是使劣者变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群失足青年集中起来,授之以书法。结果发现,通过一段学习,学员思想发生很大转变,基本杜绝了新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其中许多人洗心革面,重新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勉励人们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千古名句。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学习书法艺术也不会一帆风顺,尤需知难而进。每遇这种“困境”,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做支撑,闯过难关。

学书初期,由于一切从零开始,感觉新鲜,兴趣也高,进展自然快。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展的速度慢慢就会降下来。犹如掘井,掘得越深,出土越慢。在学书过程中,常会周期性地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你会觉得自己越写越退步,越写越丑,于是就越写越生气。其实,这种“退步”只不过是一种虚象,实则因进步所致。“以前不是不丑,因未进步遂不自知其丑。进步了,原来的丑才被发现了。越进步就越发现。这时,你已经登上高峰了。”

除此之外,学书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困境,比如经济问题、时间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同样需要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念。不论困难有多大,环境有多差,都要持之以恒,勤奋苦练,切不可一曝十寒。昔“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怀素纸写完了写蕉叶,蕉叶写完了写木盘木板”。最后,他们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英名显赫的大匠。他们之所以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超凡毅力与勤苦精神。总之,学习书法贵在“苦练”与“有恒”。通过书法艺术的学习,可以砥砺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提高个体心理素质。

二、增长学问

书法艺术推崇书卷气,书家应有丰厚的学养。只有“学富”,才能“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李瑞清也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因此,书法学习者“必须要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而不注重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字。”(陆维钊语)

“读书”、“学问”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并不一定都是与学习书法艺术有直接关联的某种学问,它既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物理、化学,或是音乐、舞蹈、哲学、医学、儒学、道学、佛学等等。只要是“学问”,都会间接对人的书法艺术实践有所帮助。因为任何一个学问家(指学养深厚的人),在他的骨子里自然蕴涵着一种气质,那就是书卷气,它可以通过书法这种传达人的性灵的艺术样式的实践过程(书写)反映出来。中和含敛、温润清明、雅逸拙朴、真率而富于意趣,都可看作是书卷气书法艺术作品的特点。这类作品绝无市俗、火辣与霸悍之气。作为初学者和一般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的人,并不要一下子把学问做得有多深,可以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达到开启智力,滋养心田的目的。诸如与书法实践有关联的美学、中国书画史论、艺术概论;启迪思维的禅学及儒道之学等等。就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实践看,由于她是以汉字为依托的特殊艺术样式,因而客观要求书写者具有扎实的国学底蕴,尤其是文字学、诗词格律、文学等。可以说,这是任何爱好书法的人所必修的课程。大量事实证明,长期学习书法的学生要比他们的同辈人在这几方面的基本功深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书法的本身,不仅仅是练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古文字、诗词、文学的过程。因而就学问言,学书实有百益而无一害。

 

三、体悟事理

学习书法的人,通过“悟道”,彻悟道理,而后明性见心,则其书又有另一番境界。他对自然、社会、人生之事理的体察与颖悟能力自然不断提高。这不仅对学书有用,对人生及其他学问也有益。

陆游教其子作诗,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何止是学诗?自古作画一向强调画外功,作书则更强调字外功。除了前面谈及的人格修养、学问等字外功之外,对大自然、社会、人生等事理的体察与颖悟,也是直接影响一个人书法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这种悉心洞察而后悟的过程,又称“悟道”。古来成就大家者,没有不得益于“书外观物”、“法外取意”的。昔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电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鲁一贞、张廷相《玉燕楼书法》也说:“张长史见担夫争道、公孙舞剑而书法大进;黄鲁直观荡浆拔棹而得其势;怀素览夏云随风而悟草书之变;雷简夫闻江瀑声而笔法流宕;文与可见蛇斗而草法顿能飞动;赵子昂见水中马鸡绕墙而得勾八之法。”总之,任何一位书法家的创作都离不开宇宙万象,离不开现实生活。自然、社会、人生是书法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书法家把自己通过感官所摄取的自然万象的各种美的形象,经过概括、提炼,形成一种意象,存储在大脑里。这种意象的东西,一经触发,就会通过书写行为以物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不是原始万象的逼真再现,而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意”。它充盈于书法作品点画、字态、章法之中,以骨力、气韵、神采等精神内涵为表征,赋予作品更深邃的意境与内涵。

四、补益身心

总体上讲,书法艺术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补益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书法艺术实践者书写过程本身。“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周星莲的这番话,精辟地论述了书法艺术的养生之功。通过练习书法,不仅可以“养气”,还可以“助气”。何以如此?这与作书要求有关。书法临习与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要凝神静思,做到胸无一点尘,然后才能作书。而作书,又特别强调运气,“气能凝结,心才专一;心专一,力才集中。”因此,学习书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养静与专一(清心)的修炼过程。有人甚至认为,“整个人生的修养,莫不在一静字。佛教的参禅,道家的炼丹,基督教的祷告,宋儒理学的静坐等,都是练习静的。……作书也是一样,能静才不急躁,用心揣度,悉心运行,然后才有成就。”通常,只要静心写上静态端正的篆、隶、楷书数十字,就会觉得所有病痛和烦躁都平息了。而当静心作行草,任其挥运,写到“痛快淋漓”,得意忘形的时候,就会觉得神清气爽,仿佛体内的所有污气、怨气、毒素都随挥运着的笔端排出体外,身心感到一种无尚的快乐与轻松。同时,还可触发灵感,“恢扩才情,酝酿学问”。总之,书法艺术通过静坐、凝神以养气;通过书写过程本身产生的欢愉心境以及运气过程等而助气、养心和自娱,从而在有意与无意之中达到其养生之目的。此外,挥运过程引发的肌肉运动也对身体健康起着直接作用。

二是书法艺术独特审美功用对欣赏者身心产生怡愉感。“古人作书无论行、楷、草、隶;钩、磔、波、撇,皆有性情,书卷之气行乎其间,绝无俗态、扭捏诸弊。故能章法浑成、神明贯注,令观者兴会飙举,精力陡健,不特搦管而思结构之密,昔贤所以有‘特健药’之喻也。”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写者心灵的物化,情感的外现。高妙的作品,字里行间都交融着书家的性情、学识、修养、品操等精神内涵,富于书卷之气,绝无流俗、矫饰的毛病。行笔如行云流水,淋漓酣畅;字态自然真率,朴实无华;章法浑然天成,“神明贯注”。欣赏这样美妙的艺术品,常令人兴致勃生,精神陡增,忘却自我。所谓“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实践证明:欣赏者欣赏到的佳作越多,频率越高,身心受益也就越大。久而久之,遂能却病除疾,令神智更加清明。

三是作为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字的意义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之美,使人产生愉快联想。众所周知,书法是依靠特定的工具材料,凭借汉字的书写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样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汉字成就了书法,书法则赋予了汉字全新的价值与意义内涵。因为书写者的书写行为不再是汉字(或者说文词)的简单抄录;书写者所书写的文词内涵也不再是原有语义的单一露白,而是与书写者自身思想情感水乳交融的产物。在浩繁的语汇中,书写者为什么要选取某一特定的语句作为书写内容,受用者为什么选取某一特定的语句请求书法家为之书写,不同文词的意义内涵与意境以怎样的书法艺术品式、风格和体式完美地表现出来等等,都与书写者和受用者(或者说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分不开。总之,汉字(文词)只有通过书写者的艺术创造(即以“书法艺术”的形态表现出来)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其意义内涵、体现其意境之美,使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每当人们诵读和欣赏“好田园,佳山水。闲中真乐,几个人知?自在身,从吟醉。一片闲云无拘系,说神仙恰是真的。任鸡虫失得,夔蚿多寡,鹏鷃高低。”这样的佳句与佳作之时,自然就会联想到曲中所描绘的田园山水生活——闲适自在,犹如神仙一般。人一但进入了这样的境地,对于人间“鸡虫失得”、“夔蚿多寡”或“鹏鷃高低”之类的种种世俗之争就会视之淡然,其心态便自然平和清宁。有了这样的心境,任何功欲、利欲熏心之病自然就不药而医了。而每当人们诵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此类佳构佳句,则可以拓宽其襟怀,而医心胸狭窄的心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而伤感、惆怅的时候,赏读这类佳句佳作则可增强你的自信心,医治其意志薄弱的心病,消除积郁在胸中的愁怨症结,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车流、街肆的喧哗,奔波的劳苦,已足以使人神经紧张,心意烦乱。回到家中,最需要的就是闲适、清静。那么,当你躺在沙发上,静心地去联想那“皎洁的月光,清爽的和风”所营构的意境时,会顿觉一股清气穿胸而过,燥气陡消。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