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花鸟画中的“石头”情结

中国花鸟画中的“石头”情结

2012-03-12 10:01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石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质,在地球上及别的星球上几乎无所不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珍贵而又最廉价的物品。古人云:“水无石不澈,山无石不雄,城无石不古,殿无石不华,园无石不秀,庙无石不灵,斋无石不雅,人无石不安。”“花如解矣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自古以来,石头就被作为文化载体,赋予其灵性与人格象征化。

纵观画史,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花鸟画,以其特有的“寓兴”、“抒情”感发素质,通过比兴等与人发生联系,寄予和表达感情,不单是要描绘自然结构规律,关键是要借此表现生命的神韵。传统的花鸟画创作离不开石头,花鸟画与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花鸟画家们总是喜欢用看似简单的笔墨手法,描绘各色各样的石头,以抒发心中的情感。

石头在花鸟画中出现并形成一种规范,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花鸟画自唐、五代形成,到宋代发展成熟,文人士大夫是创作的主体。那时,“玩石”是文人雅士们的大嗜好。他们寄情于石,把其当成生命主体的一部分,达到迷恋程度。宋徽宗赵佶“积石筑山”,搜集民间花石,以“花石纲”大搞宫苑中的“寿山良岳”。他“每见一石,皆大欢喜”,并亲作《良岳记》等石铭。大文豪苏东坡拥有许多名石,石种不一,形态各异,还发表了许多奇石鉴赏理论:“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丑而雄,丑而秀也,”独特的见解。米芾的藏石、赏石、论石,造诣颇深,更有拜石的传说。他提出“皱、瘦、透、漏”四原则,至今仍作为品评太湖石优劣的等第。他们玩石重于形态,借此来寄情,并品味人生与社会,表达士气、意气。花鸟画与山水、人物画一样都注重人生的体验,提倡人与自然的融合,创作重学识修养,在花鸟画中众多的文人画家并不满足于只描写客观物象的形似,物象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象征、一种媒介。这就使得石头从空间艺术的存在方式进入了平面艺术绘画之中。

二、石头造型无确定性,符合文人画家“戏墨”奇乐于画,追求灵感,重神韵的笔墨表达,创作不会有受到造型制约的担扰,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笔墨意趣的表达。用笔简洁洒脱,畅游于笔端,达到了与文人的玩石重视言表于志等同的艺术追求。此外,花与鸟是有确定形态的造型,需要用理性的笔墨形态去服务,要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迁想妙得的艺术境界,石头是最佳的配景,因其无具体标准可以脱形而意形。由此石头成了文人画家直抒胸臆、气质表达的载体,愈来愈受到重视,从补景位置上升到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特征的花鸟画主体,在画面上占的份越来越重,甚至于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于花鸟画中,显示了其重要性,如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中的石头,用书法之笔法勾勒,笔法沉稳、含蓄,透出一股静妙之气,是其即兴而成的逸品。

明清以后的花鸟画创作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更加强调绘画笔墨的娱乐性、随意性。石头在花鸟画中的表现更加超然奇特,笔法变化,造型也千姿百态,如徐渭作品中的石头,多以淋漓的水墨来表达,形态千疮百孔,造型奇特,是“纯精神”的再现,令人望而生叹。作者借此来表达对人生的感叹与不屈的性格的写照。清代八大山人作品中的石头多以动荡的墨块,虚实、浓淡交错,用笔轻松、飘逸,不同凡响,他的《松石图》、《猫石图》、《怪石双禽》等作品,都是以怪石统帅整个画面,此时花鸟成了石头的补缀。由此,石头从作品表现的次要位置上升到主要位置,具有了独立审美特性的主体。

三、中国花鸟画中的物,如竹、梅、兰、石等往往是某种“意”的载体。文人画家画石头与花鸟的结合,是为了表达意的需要,而不太考虑自然的状况。石头多与梅、兰、竹、菊“四君子”组合是用其隐喻、象征的手法来进行创作。清代郑板桥喜欢用兰、竹与石构成画面,石头用笔中锋,少许皴擦,形态多奇、瘦、傲,其一是为与竹、兰高古之气和谐,二是对自己清高人品的写照,并配诗,以挺而坚的石头写照自己的身心。近现代的花鸟画家更注重石头在画面中的表现,齐白石先生的石头既有古典笔墨意趣又具现代审美的韵味意识,如《中流砥柱》中以高耸的石头表达生命的旺盛,而潘天寿先生的石头,多以沉静稳健的形式出现,用笔中锋,以力透纸背的线条勾勒,辅以浓淡墨块,圆点排列,形式感强,石头在其中体现出静穆、崇高、博大之美。又为作品的章法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通常在一幅花鸟画作品画面构成上,花鸟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石头的块面作用起到团气的效果,把游离的点线整合在一起,加强了画面的疏密对比和开合变化。

因此,石头与花鸟的结合是中国花鸟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花鸟画中的石头,不仅是抒发情感的水墨 符号,更是画家高深的悟性和学识修养的体现,并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