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清风峻骨 老干新枝

清风峻骨 老干新枝

2012-03-19 08:22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山水画有着延续千年的文脉,是士大夫文人画的核心部分,宋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文人画论都是以山水画为讨论重点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水画是中国画乃至中国视觉文化最为精深、博大的部分之一。正是因为山水画的文化精英性,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讨论的一个关键性命题。中国近现代史上每次在打到文化传统时,山水画家诸如四王、董其昌这样的人物都会被拿出来祭旗。然而每当强调继承传统之时,山水画又是率先被提到的。山水画的发展始终是牵扯着中国人的情愫,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始终是历久弥新。

上海、浙江地处的江南地区,是南宋以来山水画的中心地带,曾经涌现了南宋院体、浙派、松江画派等知名山水画派,可说是文脉绵长,传承有序。近代以来,上海、浙江的山水画坚持传统文化的旗帜,在继承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涌现了诸多大家、名家,至今依然为画坛重镇。近代上海、浙江的山水画交往频繁,黄宾虹、陆俨少等都在两地生活多年,融沪浙人文传统于一炉,别开生面,成为两地山水艺术创作的共同宗师。正是以上地理和历史上的亲缘关系,使得当今的沪浙山水画家们有必要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共同研习中国山水画的伟大历史传统,探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问题。

山水画是最强调传统的画种,也是最注重师承的画种。老一辈山水画家和教育家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山水画的生命力又在于青年画家的不断涌现。于是乎,师生群体在山水画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清风峻骨——沪浙中青年山水画家交流展”选择了上海、浙江两个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师生群体进行系统展示,试图梳理当代江南山水画教学和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上海山水画家萧海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伟平,是这两个群体的老师。他们热心传承山水画传统,发展山水画教学。萧海春深研宋元山水画传统,并将之创造性地解析重构,先后在刘海粟美术馆开设山水画工作室,为上海培养了一批山水画人才。张伟平教授长期担任中国美院国画系山水画教研室主任、山水画研究生导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系统研究和开发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文脉和教学体系,是典型的学者型画家,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修养全面的山水画新军。参加画展的青年山水画家多为大学专业教师、专业画师、山水画博士和硕士。他们虽然多在三四十岁之间,但是在萧海春、张伟平等前辈画家引导下,浸淫传统多年,始终坚持以宋元经典山水为学习典范,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功力和学养,堪称当今中国南方山水画创作中的后劲。从他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水画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状况,看到这一古老画种不断延续的活力。

“清风峻骨”,旨在强调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品格以及山水画家的艺术追求,将风骨进一步深化、明确为“清”、“峻”,突出了江南文化的高逸、自然的特点。通过“清风峻骨”的标格,画家们把人格学养的砥砺与画风的锤炼相结合,为自身艺术上的不断精进确立了指向。在当下社会的滚滚红尘中,文化往往被要求迎合社会需求,世俗化、大众化是常提的口号。山水画无疑显得有些孤高脱世,难以融入世俗的喧哗之中。山水画清淡、简洁的笔墨相对于各类新媒体缤纷的色彩、跃动的形象而言,也显得有些冷寂。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为山水画的尴尬,同时也可以看作为山水画的意义所在。古往今来,山水画正是依靠一种“清风峻骨”的品格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她以看似不变的超然姿态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智慧的人们总能从她的不变中体会到无尽的变化和可能。对于山水画的千年恒久而言,中青年画家都不过是漫长路途中的学习者,他们的作品、思想肯定还会有许多不够成熟之处。然而,我们已经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执着的定力、扎实的笔墨训练和淡然的心境,这是日后大成的基础。时间是他们前进中的障碍,但最终也将是他们最好的支持者。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