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素描观看之道

素描观看之道

2012-03-26 08:10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是创造“看”的自身事业。看是研究描绘对象的起步。素描用的线是从对象身上分解出来的抽象因素。绘画的过程,就是通过看,利用对象身上的抽象因素来表现对象。无论是西方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还是中国古代画技,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相同或不同的对象,但由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看法不一样,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看法也不一样,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就是绘画艺术之所以有个性和风格的必然。

在哲学上“看”,有当“看见”和“看做”的不同含义。传统的中国画家对世界的看法是“看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指“看见”,看见,讲求“真实”,但真实是相对的。因为“看”不仅来自物理的反应,还有心灵的映射,也就是说,在看的过程中,总是把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看见”与“看做”融为一体。为什么几位画家面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画出来的作品不完全一样?就是因为除了表现技法的区别外,还有各人意识、观念、文化、修养的参与和心灵映射的差异,为什么有人会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美,有人却对明摆着的美,视而不见、失之交臂?也是这个差别的必然。

观看对象,总是首先接触对象的表面现象,获得总体印象和局部特征,然后通过形体、动态、光影、调子等外在因素,因此及彼、由表到里的有机联系,去寻找内在规律,抓住本质特征,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目的。作为画家,在看这个问题上应当注意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1.看,总得有一个选择、取舍的问题,不可能把看到的一切,全部搬到画面上来,而只能是根据对象的反馈,经过思考、理解、取舍、提炼的结果,犹如淘金,通过筛选,去其杂质,把纯金提炼出来;有了这个过程和结果,才有“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可贵;

2.对象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人物、静物、景物,都因时间推移和光线变化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模特儿休息后再摆的姿势,也不可能与原来完全一样,所以“看”,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观看,而是动态的体验,体验对象的性质特征和生命活力;

3.通过观看,从中了解自然和艺术的规律,理解“艺”与“道”的关系:“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神情,“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理解此中道理,有助于认识艺术精神和境界;

4.饱览自然风光,饶看艺术作品,多体验日常生活,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启示想象和联想;意外的、偶然的发现,往往来自观看;马蒂斯把“看”当作一种创造性的视觉能力,即观照真理,领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

5.绘画大师张大千说:“看物,不能一览而过,从表面看看了事,而要深入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并蕴藏胸中,呼之欲出,才能笔放心闲,心手相应,随心所欲,涉笔成趣”;

6.普通人的眼睛不会在那些与他实用目的无关的事物中发现什么,而对于画家来说,他就必须能够洞见火红的枫叶与阳光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能够看出使苹果呈现出柔和的、圆球状的光影层次,还必须能够把自然之光演化为艺术之光;

7.叔本华认为:意境乃须臾即变的存在,唯有诗人能记载它,使之永恒,主张以诗人之眼观物,化须臾为永恒;

8.曼尔德洛维兹指出:画素描必须学会一种全新的、入木三分的方式去看,不仅使用眼睛还要用所有的感官,即不只用“肉眼看”还要用“心眼看”;

9.中国美术学院在素描教学改革中提出:“现象学式的看”,即以更主观的姿态和纯视觉的形式去“视其所是”:“把素描训练无数次观看的目光,在交替着的意识中,唤起多样的联想和对素描以外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从而必将牵动在追问过程中引发的自身主体精神的向往,也牵动素描技术手段掌握过程中引发诸多文化的关怀”;

10.中国画也很讲究“看”,画家王伯敏,从山水画的角度,提出“七观法”,即:步步看,面面看,推远看,拉近看,专一看,取移看,合六远;“合六远”指的是运用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和韩拙的阔远、幽远、迷远,在同一画幅上,综合不同视点透视,把高低、起伏、远近、大小巧妙地处理成统一体,去表现千山万水的无限景色;这是中国画家独创的、别开蹊径的、极其自由的一种看法。

此外,我们时代的主导精神是,自我与宇宙对立的二元论世界观正在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万物统一观念:所有对立力量都处于绝对平衡状态之中,画家要能看出这一本质的统一,在画面上形成相等、均衡、抑扬、挫顿的“韵律”,把形式美基本规律体现出来。如此等等,说明“看”是美术作品精神内涵的源泉,是画家视觉能力的体现,“看”中之道,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