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各大码头的掌门人,多来自和受益于那个开放时代和开放人性化的教育。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成了各级教育和学院部门的领导,并成为今天下滑不止的学院教育被问责的对象。风水轮流转,今夕是何年?
话题来自于下列新闻报道:3月14日下午,由赵力策划的《“山川蒙养20年”:川美艺术家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了170余件来自川美和曾毕业于川美的多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这批令人惊叹的作品几乎是被台湾收藏家林明哲“垄断性”地收藏。时隔三十年,这批作品无论学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林先生是故友,其旧时大本营在台北,这些年的老窝在成都。他在三十年前即开始了先知先觉的积沙成丘的收藏。更重要的是,他资助和提携了当年少不更事的一帮莘莘学子,在勤奋努力中走过那个物资匮乏精神亢奋的时代,奠定了他们百折不挠走向成熟的基础。
三十年前旧瓶装新酒
回头看三十年前的学院教育,虽然当时仍在旧体制里惯性推进,但新思维新课程新可能新作为却在“旧瓶”中不断“装新酒”,滋养了那个时代一大批求学若渴的后生今天的各路掌门精英们,相比今天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以课程设置为例,当时围绕艺术教育主干的课程基本合理,完全不似今天的许多陌生、无用、尴尬的课程内容,占用了太多宝贵的学习时光,以至于会产生艺术院校在向理工科院校看齐的错觉。至少研究生招生重专业重导师选择,才没有出现曾经的教育受益者陈丹青在成为博导后招不到学生的烦恼和羞辱。另外,大家都明白艺术对天赋要求苛刻,学艺之路难于上青天,出艺术家的几率比出科学家低的太多。
三十年后学院教育成问题
说来令人唏嘘,今天的各大码头的掌门人,多来自和受益于那个开放时代和开放人性化的教育,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成了各级教育和学院部门的领导,并成为今天下滑不止的学院教育被问责的对象。风水轮流转,今夕是何年?为什么我们愿意回头看三十年前的学院教育?为什么我们会屡屡责难今天的教育?不要再不切实际地羡慕欧美的先进教育,其实要求真的不高,人们只希望重现三十年前学院教育的美好时光,就真的有那么难吗?理理数数看问题:衙门化的院校管理、行政化教条化的课程设置、院校大合并毁掉众多名校、扩招再扩招的灾难、重普及轻人才的教育、全民办艺术教育的荒唐闹剧……
对现实的悲观哀叹,使得我们不得不再回头看77、78,再看三十年前的学院精英化教育成果,诚如川美艺术家大展给我们带来的回忆和思考,目睹眼下正日益衰落的八大艺术院校,遍地开花的艺术院校徒子徒孙,我们还能说什么?前进还是倒退本来不是问题,现在成了很大的困扰学院教育的问题。何去何从?天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