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薛永年教授评析杨晓阳先生

薛永年教授评析杨晓阳先生

2012-03-31 10:05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美术界,杨晓阳是提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画创作中,他是勇于告别已有成绩,实践“大写意主张”,推出质朴雄健的现代大写意风格的代表性人物画家。

杨晓阳出身于美术文物家庭,多年师从刘文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先读本科,后读研究生班,随后留校任教。他接受了两种教育,一种是学院派的美术教育,另一种是根植于古都长安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继承了两种传统,一种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是“艺为人生”“求新图变”的水墨写实传统,另一种是历史悠久“写意”传统,是周秦汉唐以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思维方法和语言方式的传统。

他的人物画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习期间,特点是基于写生的写实作风,但广泛吸收中外精华。第二阶段是工作后的前十年,主题画为主,重彩为多,造型严谨,构图宏大,尤擅壁画,用写实手法表现浪漫题材,色彩瑰丽,笔墨功夫扎实,体现出广泛的文史修养和独特的美学感受。近十年从观念到实践,他都在走向“大写意”,打破传统程式,不受写实的束缚,开拓新型的大写意人物画,被评论家称为“现代意象型”人物画家。

他这种人物画,主要画现代题材,取材西北黄土高原,关注农民命运,表达深层民族情结,描绘西北农民的日常生活情状,表现他们的质朴、宽厚,纯朴之美。也画传统题材,借助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画积淀了传统文化和美学风范的人物,讴歌他们的精神境界。

在艺术表现上,他不画环境,只画特写式的人物,造型古拙,以汉唐的古朴雄风,融入陕北民间意趣,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为魂,笔墨把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整合为一,突出碑学的阳刚,和大写意的使转随心。形成了简毅,峻朴,雄厚、静穆而富张力,夸张变形而有妙理的独特风格,尽管仍在完善,但已在人物画坛别树一帜。

赏析:1,《黄河艄公》1983,这幅作品,是他的大学毕业创作。描绘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老船工履险如夷坚定自信。构思意在画外,有一定象征性,象征人与黄河的关系。画法属于水墨写实,但严谨中有奔放。特点是:写实的观念,泼辣的笔墨,造型准确,细节真实,笔墨服务于造型,但比新浙派要苍茫浑厚。为了画毕业创作,他在黄河上生活了两个月。看到人与自然的搏斗,船一下子被抛到浪尖,忽然又被甩到谷底,但是船老大镇静自若,脸上基本上没有表情,稳稳掌握着船上所有人的命脉,背光看他像铁铸的一样。他通过作品,歌颂了老船工与自然搏斗习以为常的平静,歌颂了这种这平静而永恒的伟大。

2,《黄河的歌》1983,《大河之源》前幅作品也是描绘黄河船工的,如果说上一幅像纪念碑,那么这一幅更像抒情诗。不是画船工的劳作,是画他们的休息。画面上,安静的夜晚,静下来的黄河,溶溶的月光,停泊的大船,船舱中的船工。船工有老有少,有的用饭,有的抽烟,船头一人吹唢呐,大家入神地倾听。悲切而欢快的唢呐,含着风声水声,在静夜中回荡,给人安详静寂中的遐思与憧憬。画法还是水墨写实的,但处理光线比较自由,虚实藏露也都围绕着刻画人物和渲染意境,以静衬动,用无声画有声。在写实的作品中,注入了诗情,富于生活韵味。《大河之源》杨晓阳对黄河的描绘,投注了极大的热情,这一是套组画,七幅之一。他描绘黄河源头的藏民,亲切雍容,淳厚朴素,充满内美,容易使人想到法国米勒的作品,表现了对祖国对黄河儿女的深请,很像是包孕深厚的史诗。他这些水墨写实的作品,发扬了刘文西的传统,体现了黄土画派“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风采,但在开掘了动人的诗情上,有了新发展。

3,《黄巢进长安》1987,杨晓阳在他的第二个时期,投入了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开发西部历史题材。另一个特点是在水墨写实之外的白描、重彩等领域广泛探索。《黄巢进长安》可能是最早的,描写黄巢入长安,受到万众欢迎的场景。画法主体是白描,但在空间关系上,人物造型上,都是写实的,而且成组处理,注意几组人物的整体关系,比传统的白描增加了气势、力量和现场感。而且,此图还有两个值得注意之处,一是色彩与白描对比,彩旗彩伞指向并烘托了其上的黄巢。二是墨点与彩点的使用,烘托了热烈气氛。顺便介绍一下《终南竞秀》,是幅山水画,继承了北宗大师关仝、范宽传统,群山万壑,山骨崚嶒,气势雄浑,墨气深郁,反映出山水画精深功力,这对他的人物画,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养,并且直接影响了他的大写意人物。

 

4,《丝绸之路》,这是一铺宏伟的壁画,起源于他1985年的丝绸之路考察,但是融入了丰厚的历史知识,中西古来的视觉图像,特别是注入了瑰丽的想象。全图描绘从长安到罗马的一路风光,400多个人物姿态迥异,神采不同,建筑车船、动植物,服饰环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有古典乐舞的典雅,民族舞蹈的热烈,飞天的飘逸,商贸交易的喧闹,异域风情的奇幻,民间传说的神奇,图腾文化的诡谲,宗教文化的神奥,耕耘狩猎的生气,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他以胸罗万象的大手笔,概括了中西交流的历史,又以中国汉唐壁画传统为主体,整合了中西古今画法的绚烂,有实有虚,有特写,有穿插,步移景换,情随境生,光辉随光环不断扩展,诗意在缤纷流动中闪光。有隋唐的灿烂,西域的绚丽、波斯的细密、写实的凝重,装饰画的奇妙。这幅宏伟壮阔的作品,是漫长年代的重叠,是东西跨度的浓缩,概括了中西交流的生态,古人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杨晓阳说“汇时空之长风,拂意象之摇动”,确实,此画分量重而气韵活,可以说是一曲丝绸之路雄浑壮丽的交响诗。

5,《愚公家族》1999,这是他参加全国九届美展的国画,是杨晓阳第二时期的一幅力作。画法是传统的白描吴装,环境描写到为止,但面部的描绘,适当融入写实技巧,因而神情刻画深入。画中,愚公正面持锄而立,身边是家族中的男女壮少,或劳或止,或坐或立。画面单纯清淡,只有淡淡的墨线,和深浅不同的焦茶色,但突出了人物炯炯的目光,精力勃发的神态,坚毅倔强的性格,和内心蕴蓄的力量,因此有一种凝重的气韵,望之令人深思。愚公移山的故事,积淀了世代相传的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从来为画家结合时代感受加以诠释,加以讴歌。杨晓阳则把民族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表现不为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抒发只有创造独立人格的自我,才能取得生命意义成功的感悟。

6,《关中正午》2003,这幅作品,已经是大写意了。猛一看,像山水,像几块大石,笔酣墨饱,浑厚有力,画法也来源于石鲁、赵望云的长安画派。细看都是坐着的关中农民,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正是田头午休时光,大口吃饭的,静坐吸烟的,抱头小睡的,还有玩耍的的儿童,凝思的少妇。画家在画上题道:“关中昔日所见,不求形似,意象亦以阔笔为之,略有意气。”其实,身形有点大象无形,不求细节貌似,但刻画人物面部和双手,绝不掉以轻心。造型大体写实,用笔也不淋漓放纵,而是用顿挫的点线,略加淡墨,描绘岁月的留痕,老农大多突出其历经沧桑而沉静自若,少妇则彰显其朴厚而充满憧憬。画家题词所说的“意气”,显然是对关中农民生存状态的一种发自心底的深层感受。

7,《农民工》2004,这幅作品画的是农民工,有中壮年,也有青年男女,成组的处理,山石的形态,突出了农民群体的坚如磐石,脚下的工具箱,体现了他们开始从事的工种,面部的神情,显现了他们的坚毅朴实和乐观,拉长的脖子,表现了农村人对城市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种大写意的特点,是不拘形似,按照感受和立意的需要,夸张变形。在以笔墨运动实现夸张变形的同时,一是把传统石刻和非洲木雕的感受揉进来,二是发挥以淡映浓,以浓托淡的笔墨对比。乍看粗笔大墨,一气呵成,触目难忘,细细品味,则感到这种奇异、古拙、淳朴、含蓄、厚重、简单的画风中,包容了一种文化含量,一种热爱农民的真情,一种对农民质朴、宽厚之美的讴歌,以及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感悟。8,《雪域》2004,这件作品,画的是青藏高原的宗教生活,是雪域朝圣的人物活动。站立的人物两虚两实,有动有静,远近的几处土坡,其实是五体投地磕长头的朝圣者,近处,历经沧桑的老人弓腰低头,向天真的少女讲述着深奥的道理。人物不管是画形,还是画影,都很传神,但妙处在意境,在对天人关系的哲思。好的写意画“意在画外”,妙在造境。造境展示画家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思想境界。惟其如此,这件作品的深刻内涵使人内心难以平静。

9,《生生不息》2008《茶有道》68×68cm2007年。前一幅,人画在石头一样的团块里,通过亲情关系和人伦关系的图式,解读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后者,在图像和题跋的结合中,透过“饮者悟透境界不同”,启导观者参悟人生与艺术创作的真谛。两幅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他喜爱的古代民间石刻入画,特别是栓马桩和炕头狮,不仅取其单纯的造型,更取其大朴不琢的气韵。他的这类作品,在意象上,在写实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取舍,走向意造。在笔墨上,把勾勒法、勾皴法、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从容而忘情,明丽而苍茫。在视觉上,新颖而有冲击力。

10,《怀素书壁》2007,他有一批大写意作品,以达摩面壁、怀素学书为题。通过历史人物的文化积淀,刻画其精神面貌,象征某种精神境界,给人以有益的启迪。这件作品画唐代草书大家怀素和尚。根据《自叙帖》中的“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诗句,画出了怀素的激情,他跪在那里,张口大叫,身体前倾,全力以赴,对壁直书,笔下墨汁淋漓。但身旁是两方大砚和墨盘和无数的笔,这不禁使人想到关于怀素刻苦练字的另一则故事,所谓“笔成塚,墨成池”,杨晓阳把二者概括在一件作品里,虽然画的是激情喷薄,大笔挥洒,但通过细节,点出了画外意,揭示了即兴抒发必须以勤学苦练为基础,含义也就自然深刻了。

杨晓阳说:“从写实到写意,我经历了30年的探索、研究过程,我曾经把国画画得像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跟西洋绘画完全是两个路子,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杨晓阳的大写意人物画艺术,接近古代传统又刷新了写意面目,但仍在发展中。观者学养不同,习惯有别,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但杨晓阳以极大的热情和远见,顽强而坚定竖起这面旗帜,对以中国的方式带动中国画的复兴,肯定会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