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陈默:年轻一代艺术家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陈默:年轻一代艺术家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012-04-27 10:36 文章来源:艺术锋尚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当代艺术创作情况来看,近十年来我认为大概有三种新的趋向:第一种是带有流行符号的,比如呆、傻、苦、乐的大脑袋形象的创作,这个趋向也是被业内说的比较多的。在技法方式上有古典、传统、当代、挪用等,这个趋向在现在已经弱了,在2008年前后,跟风的人比较多。第二种趋向是走传统路线,比如靳尚谊等一批老艺术家,也包括杨飞云、艾轩这一批人,他们属于纯古典技法,画古典人,也画当代人,他们又和体制多少有点粘连。第三个趋向比较复杂,大多体现在中青年艺术家身上,他们既有对大脑袋的模仿,也有对卡通、动漫的追求,还有对国外的培根、里希特、佛洛依德等人艺术样式的模仿,总体来说比较混搭,而且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这种混搭越来越乱,越来越看不清楚,所以对这些年轻艺术下结论是最困难的,谁有前途、有希望不好说。

这三种趋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近十年来当代艺术的市场化转型。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艺术市场化比较明显,这种市场的拉动,以及艺术家对利益的追逐,会使他们在心态和创作的稳定性上出现一些问题,无论老、中、青艺术家都会面临这些问题。当然在青年艺术家身上更突出一些,表现出急功近利、浮躁。所以在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艺术家的心态问题,事实上艺术家能不能被认可,作品能否有市场效益,这应该是一个循序的结果,一个没有前途的艺术家忙一辈子、着急都没用,对艺术家而言,应该放正心态、安心创作,如果你是好艺术家的话,市场会来找你的,不是好的终究会被淘汰,历史会让一些虚假的东西现形的。

有人说在艺术创作上要摆脱对西方的模仿和借鉴,应该从本土和传统中寻找创作灵感。我不赞同这种忽左忽右的说法,我既反对完全西化,也反对回归传统。实际上,艺术是无国界的,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元素,还是西方的优秀元素都能够在艺术的发酵中进行磨合、互动,如果把他们比作两只脚的话,如果一味的把其中一只砍掉,那就成为了瘸腿。艺术的转型、发展也好,我觉得还是应该顺其自然,需要传统的艺术家他自然会去研究传统,不需要的只要身处在中国的这个语境下,就自然会受到传统的影响,所以没有必要一刀切,这不是搞运动,不像文革时期艺术家都要为政治服务,艺术家如果都统一了步调是很恐怖的。我对这种提法不以为然,我觉得艺术家爱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当然好的艺术家对中西文化都会研究,会看很多书去汲取营养。所以好的理论家、批评家应该倡导一个多元的文化精神,而不是一元的。如果今天想要搞一种文化运动来“扭转”某一种趋势,那简直是螳臂当车,也很可笑。

至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急剧转变对艺术创作新转向有着怎样的影响,我认为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和领军人物。只是我们比较悲观的看到目前这个时代要造英雄,真的比原来要难一些,因为苦难造英雄,而不是舒适造英雄,比如周春芽、何多苓、张晓刚他们都是在苦难岁月里塑造出来的一批艺术家,他们经历过十年文革,在经济文化极其匮乏,甚至思想被禁锢的状态下走出来。现在生活条件很富足,那么在这样的社会样态里面,艺术家的生长条件不是好了,我认为是恶化了,它一定会影响年轻人,至于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他们努力不努力暂且不去讨论,现在最担心的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年轻人的环境如此的富足,他们还需要奋斗吗?英雄、前辈等成功的案例赫然立在他们前面,这都是金光闪闪的一座座大山,所以他们现在面临的压力比苦难年代出来的艺术家更大,而且更不利于他们创作需要的那种心境,保持一种平稳、健康的心态,对于年轻一代真的很难,也很奢侈。我们周边全是喧嚣:锣鼓喧天、鲜花飞舞、金钱遍地,而诚信、道德水准都在削弱,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家要想塑造自己,在夹缝里生存,我认为比原来的艺术家还要难。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