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民族文学杂志社、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市作家协会联袂主办的重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16日在此间中国作协举行。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指出,希望年轻作家要向前辈们多学习,要深入生活,多读书,多体验,每一个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信仰,都会有不少动人的故事。但处在这种生活里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得习以为常。文学创作也需要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写作好比挖井,要深挖井才是。
《民族文学》主编叶梅表示,重庆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呈现出武陵山区特有的淡定和包容,这种特有的乡土品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她希望作家们一方面要在这种特质的写作中进一步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则是探索在现有生活基础上写作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重庆有56个少数民族、5个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县、17个少数民族乡,有2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是我国唯一一个辖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孙因、冉庄、陈川、何小竹、冉冉、阿多等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作家队伍,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有5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0余人获得重庆市文学奖和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近几年来,重庆市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专项奖、重点文学作品签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等政策措施,探索文学发展的新途径,有力推动了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进一步激励作家的创作积极性,提高作家的文学素质和创作水平,大力度、全方位展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重庆市作协从近几年出版的数十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遴选了《花灯》、《灵雀》、《摩围寨》、《残树》、《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等5部作品进行研讨。
土家族作家吴加敏的长篇小说《花灯》,以武陵山区花灯世家一家三代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中国近代一系列世事变迁为背景,描写了花灯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人生际遇和恩怨情仇,歌颂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和普通百姓的善良本性。
苗族作家第代着冬的长篇小说《灵雀》是一部唯美、安静、深邃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主人公最终打制出传说中的银饰“灵雀”这一主线,以轻灵的文字、轻盈的节奏、轻逸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云、民风民俗、独特文化以及底层人物的生命体验。
苗族作家何炬学的短篇小说集《摩围寨》共集有18篇短篇小说,篇篇围绕摩围寨这个固定空间展开故事,篇篇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小说用赋有诗意的语言和不动声色的述说,展示苗家深山的摩围寨人面对生活的一种超然、自信和快乐。
土家族作家苦金的《残树》是一部中篇小说集,共收有《残树》、《老土根》、《遥远的炊烟》、《调研员王克舒》、《谁点亮了星星》等5篇中篇小说。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情节自然生动,语言浪漫抒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
土家族作家冉仲景的《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既是写给土家阿妹的情歌,更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凝重思考。字里行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错位、时间与空间的背离跃然纸上,让人深深体验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的艰辛和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