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深入生活 绘画当然不是臆造(多图)

深入生活 绘画当然不是臆造(多图)

2012-05-23 08:43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在70年前阐释和提出了文艺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何谓“以生活为源泉,为人民而创作”?今天的艺术家到底该如何深入生活?从5月1日开始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或许会给人以不少启迪。

丰子恺《饮水思源》局部

 

 

陈佩秋《饱饱金珠胜似春》局部(1974年)

 

 

肖谷

《塔克拉玛干》

 

 

陆俨少

《引水上山送肥到社》(1964) 

 

 

卢辅圣《赤霞》(2010)

 

 

李向阳

《父亲的小车》

 

 

施大畏

《老乡》

70年前,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释和提出了文艺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何谓“以生活为源泉,为人民而创作”?今天的艺术家到底该如何深入生活?从5月1日开始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或许会给人以不少启迪。

 

没生活就没好作品

从5月1日开始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5月1日至5月28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的名为“生活·华章——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邀请展”,展览作品以展现上海建设成就为主题。第二部分,以“生活·艺术”为题,在上海美术馆一、二楼展厅举办,展示150件作品,涉及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宣传画、漫画、连环画等创作形式,梳理回眸70年来的上海美术创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主题性美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以“生活·源泉”为题,于5月23日至6月15日在上海市美协创作中心艺术空间举行写生作品展。

展览的作品既有海上名家绘制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如丰子恺绘于1962年的《饮水思源》、林风眠绘于1950年代的《渔妇》、刘旦宅创作于1961年的《披着露珠迎朝阳》、刘海粟绘于上世纪50年代的油画《打铁》,也有这十多年来上海艺术家的作品,如施大畏的《老乡》、李向阳的《父亲的小车》、邱瑞敏的《炉前工》等。

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围绕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按照时间划分,分成三部分,1942-1949年,艺术源于生活;1950-1980年,艺术表现生活,当时从国画的“画大画”、油画的“民族化”到“年连宣”的大繁荣,艺术的命运与城市命运息息相关;1981-2012年,艺术为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自身的形态变化日益多元,同时,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发展状态也日益多元。

上海美协主席施大畏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提出,艺术家今天重新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可能会对许多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所谓新认识,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物质条件下,怎么认定艺术创作为谁,以及怎样创作的问题。创作的形式和样式会有变化,但基本原理不会变——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好作品。” 

深入生活与思考批判

新时期以来艺术与生活的大命题,不仅仅再停留于表现与升华的浅层关系上,而是进一步地深入到沟通与交互、创造与体验的更深层的关系。艺术不仅仅是表现生活,更是与生活水乳交融。艺术不但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念,而且还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陈翔此前认为,创作必须要有生活,“其实,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生活也是生活,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是生活,当代中国画的一大难题在于:如何在传统笔墨精神和所处现实之间建立艺术的链接。”

上海油雕院常务副院长肖谷绘于2009年的新作《塔克拉玛干》参展,挑选这幅颇具印度细密画特征的作品参展“艺术·生活”部分,正是与肖谷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在新疆生活工作了三年,回沪七年之后,他才在创作冲动的指引下画出了这幅作品:“我觉得所谓的我们的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仅仅是表现一个风情、风景、风俗,应该表现它更深的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历史——它是真正的,而不是说我这种绘画是臆造出来的。”

亮相此次展览的丰子恺的《饮水思源》(绘于1962年),也许在丰子恺先生毕生的创作中,这幅作品并不是代表作,它的创作动机是当时的文化政策的需要,艺术家对他所表现的工农生活也并不熟悉,但是依然可以体味到笔意当中流露出的纯真的心,一笔一画每一块颜色每一个点每一根线都看得出画家的心浸润其中。而这恰是当代许多艺术家的欠缺。“我们现在很多当代的艺术家也许技术比他们好,造型能力也比他们强,但是他们都不‘动心’的,这个我觉得肯定不是好作品。”肖谷说。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李向阳去年为所绘的一台小推车取名为《父亲的小车》,军旅画家出身的他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这台小推车的原型,存于崇明博物馆,原为当年解放崇明岛时民工所用之物。李向阳挥笔之际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山东地区指挥了三年解放战争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联想到现在人们都以坐上奔驰宝马为荣,我就想起了这辆‘父亲的小车’。”画面中,这辆小推车的真实背景被艺术家略去,以金粉涂了一个底,“这辆曾经见证解放的小车应该得到金榜题名般的待遇。”这辆小车来源于李向阳的生活经验,不仅仅是缅怀历史,也是对当下物质社会追慕虚荣的个人思考批判。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