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蕴含着中国人的才情智慧和社会理想,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载体。从艺术观念来说,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以形写神”、“物我合一”、“缘物寄情”,凸显了中国画强烈的“写意”精神内涵;从表现方法来说,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主张书法入画,注重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强调笔墨功夫;从审美旨趣来说,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创造。不可否认,所有这些都呈现了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所独具的魅力和价值所在。然而,现实情况是,近百年来,中国画的面貌、审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艺术形象吗?
上世纪初,随着西方艺术思潮与审美观的涌入,20世纪不少的绘画精英们认为西方古典的写实绘画是拯救、改造中国画的良方,他们将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相结合,将传统中国画引向了写实主义道路;上世纪50年代的在教学上推行契斯恰柯夫长期素描教学体系,发展到直接将素描搬到宣纸上,以展现其写实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有少数画家借助现代技术把照片直接放大,将这种“写实”方法推向了极致;上世纪80年代,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构成观念和手法的模仿和挪用。凡此种种,虽然提高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领域,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画人文精神的文化属性,疏离了中国画写意抒情的学术品格。打开近几十年的中国画卷,不难发现,中国画特别是当代人物画作品中,纤弱萎靡、雕琢矫饰的形象不少,离中华民族传统审美韵味越来越远,而离西方艺术却越来越近了,有极少数的甚至被西画审美完全取代。中国画有其自身所秉承的判断标准和内在规律,它必须包含笔墨语言及主观情感与境界的表达,片面追求写实造型或画面的形式构成,可能削弱中国画笔墨文化的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独特艺术样式,应呐喊出自己的声音,塑造自己的当代形象,以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首先是要明晰自己的“中国”立场,确立中国画的价值坐标。当代中国画的形象,并不是要恢复所谓纯粹的中国画,而是要重新重视民族意识,从传统中国画中挖掘、发现和提炼,找出最能体现中国画精神的语言样式加以强化和放大,创造出一种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风尚的现代中国画风神。
国画带有强烈的中华文化的烙印,它以书法为基础的笔墨,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极具个性特征,是民族艺术在当下和未来的演化中保持其独特性的重要凭藉。水墨大写意作为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其造型的意象性、画面空间的平面感以及自由挥洒的表现性,能与当代重表现、重个性的创作理念相接轨,早已步入“现代”形态。应当说,笔墨语言是中华民族保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基本资源,大写意绘画无论是在历史的延续性上,还是在画风的广博性上,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去进一步挖掘和继承创新的绘画风格。因此,中国画理应以现代人的情致,向世人展示东方毛笔书写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大写意的笔墨语言,向整个世界展现自己的身份和立场。近100多年以来,在试图构建现代形态的转型中,中国画的创作者们没有形成以中国表达方式为主体的绘画格局。
中国画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重书写、重心性表达的传统理念,不能看成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障碍,它恰是孕育新艺术形态的源泉与土壤。当然,水墨人物画的大写意,由于受人物形态特别是现代人服饰所囿,较之山水、花鸟而言,要达到“线中显形”、“形随线生”高度契合的境界,确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但这不能成为否认“书写性”入画审美标准的理由。相反,这更容易与新的绘画理念相融合,也为水墨人物画走向现代提供了新的空间。因此,要重塑中国画的形象,就必须格外珍惜最具中国画精神和面貌的笔情墨韵,并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符合当代中国的审美观和价值体系。
其次,重塑中国画的形象,还需要着力推动中国画的对外交流。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得以更广泛的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据一些资料显示,中国文化在当代世界上的影响力,与不断崛起的泱泱大国的身份还不相称,以中国画为代表的许多中国艺术形式,在许多人的眼中,仍然是有些陌生的和隔膜的。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画笔墨和宣纸的相互作用之后,所能代表的文化意义究竟是什么?信息化为世界性文化交流构建了新的平台,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相互对话和彼此融合。对我们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上,为西方提供一种新鲜甚至是猎奇式的别样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需要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寻找中国画国际性的“审美共识”和世界性语汇。色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最容易被感觉的审美形式。色彩是人类绘画艺术的“共同语言”,不论绘画如何发展,色彩都永远是重要的画面构成因素,它将帮助中国画获得世界的理解。
中国画史称“丹青”,其色彩美的创造和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巨大的成就,只是由于文人水墨画的兴起,中国画“随类赋彩”被“以墨貌色”所取代,从整体上削弱和忽视了色彩的运用和研究。当下中国写意画存在着的一个问题,就是对色彩的精神性、表现性价值缺乏必要的认知。现代社会生活中,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当代中国画需要冲破文人画“水墨至尊”的单一的审美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因此,秉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神韵,融合西方现代绘画色彩创作理念,是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所面临的一个课题。林风眠在最大限度地吸取了传统水墨画重神韵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色彩和造型上的表现性创造了尚意境、重形式的现代彩墨画,将现代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入民族文化意味之中,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林风眠的探索表明,色彩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中国画的重要构成,也可能引领中国画的未来发展路径,激发中国画创新的想象力、激情与动力。
在传统中国画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还应该对传统壁画和民间绘画再发现,再认识,把传统绘画的笔墨、色彩表现形式推向新的领域,以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时尚。信息化时代的开放社会环境,既为中国画获得世界视野,寻求更多的参照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画家明晰自己的身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国画只有同时强调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以现代视觉提升民族化境界,才能进一步焕发魅力,与世界的沟通。
再次,注重将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当代美术教育。艺术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有一些中国画面貌的日趋西化,正是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当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传统审美思想的教育方面,是有一定的缺失的。比如:以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导致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流失,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处之漠然。特别是在网络、动漫、影视等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在青年一代身上正在被一步步地淡化。因此,如何从招生考试到课程设置,重视传统的审美思想和东方审美意趣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画要与世界对话,首先就应该与年轻一代对话,在中国年轻一代心目中树立起中国画的形象。
梁启超在上世纪初就认为,教育应为知育(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组成,智育主要指知识技能,情育主要指道德人格,意育主要指意志勇气。中国传统绘画尊逸品、尚气韵、重写意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崇尚道德节义、尊尚学识陶养和人品修炼。我们欣赏一幅传统中国画作品,一方面是对于技巧形式的解读,也是通过其动人的翰墨风华,去体味画家的气质禀赋和人格魅力。国画艺术发展重要的内容之一,应体现在对人的造就上。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现在正是发展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