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无差别优异

无差别优异

2012-06-18 09:53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三联”出了一本书,《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判和反思》,书里谈到了“”的问题。

作者举了个例子,中国家长参加美国学校的家长会,总爱问老师,自己家孩子的短板在哪里?还有什么缺点?美国老师很奇怪,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地方,应该发掘他们的特长,发现他们各自的精彩,为什么总是要和其他的孩子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呢?美国老师的这种想法,体现了“无差别优异”的原则。

所谓“无差别优异”,如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各有各的好”,或者“各美其美”,不要搞成统一的标准。只是,中国家长普遍还接受不了这个观点。中国教育从古代开科取士开始,就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习惯了。统一尺度当然有好处,比较公平,无论贫富贵贱、是好是坏让分数说话;不好的地方是,严重地扼杀了个性。

其实,最适合无差别优异原则的,应该是艺术教育领域。

在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最后脱颖而出的,永远是那些比较异端和另类的学生,而入学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得高分的人,最后往往比较平庸。为什么呢?因为好学生最大的愿望是满足标准,结果丢掉了自己。

现代艺术教育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在严格的规训中把可能的艺术天才悄无声息地扼杀了。回头看看,古代的文人画家,都是业余的,没进过学校,画得挺好;现在学中国画的学生,天天训练笔墨,临袭古人,如此专业的训练,为什么反而不灵呢?

还是标准化的问题。所谓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标准化。艺术院校从招生开始,就种下了日后的结果,特别有苗头的学生根本就进不来。大家按一个标准考素描、考色彩,你要离经叛道,谁要?不说考进学校,就是考前辅导班的老师,就早早地把你“灭”了。

那些有点灵气、有点小苗头的学生,进来之后,经过漫长的4年训练,按统一教学大纲,学了一些技法,然后那一点点个人化的小苗头也被掐得差不多了。总之,这事特别矛盾,要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总是要打分吧,只要一打分,问题就来了。老师只有自己的一双眼睛,他有自己的偏好,纵使他能够容忍多元化的选择,能够理解其他人不同的观察和感受,他总要通过评分来分出好坏差异,所以,他又如何能够超越评定优劣、好坏的规则,站在无差别优异的立场来评分呢?

好在当代艺术在价值观上,是颠覆统一标准,强调个人差异的。这一点应该是和学院派艺术相比最大的不同。当代艺术中,好多人并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就是科班出身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一般也不是“好学生”。

然而,当代艺术尽管在创作上推崇无差别优异,然而市场又把它标准化了。某个画家出名了,收藏的人多了,价格上去了,对其他画家而言,可能产生一种暗示,他不会去想这位出名的画家是如何彰显了个人的个性和智慧的,而是想,是不是也应该走他那样的路子才能够获得市场的成功。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不仅把自己毁了,也把当代艺术毁了。

说到底,当代艺术的消费者、收藏者,也要依循无差别优异的原则,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各得其所”,如果一味跟风炒作,最后谁都好不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