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当代社会视觉经验的再呈现

当代社会视觉经验的再呈现

2012-06-25 09:3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深圳美术馆自2002 年举办“观念的图像”开始,近10年来,举办了一系列有特定学术主题的中国当代艺术专题展。今年,深圳美术馆在“历史的图像展”的基础上,对历史的图像主题进行延续和拓展,举办“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一部分借用“后现代”的艺术观念,对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的“历史图像”加以借用与混合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波普艺术和新潮美术的共同催生下,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行了“图像的转向”,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转向了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画卷,他们结合个体或集体的当代社会生存经验进行创作,并以一个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身份赋予了艺术作品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的“图像转向”的特点在于,它不是对艺术边界的拓展,对精英绘画的进行颠覆,或是追求艺术与现实边界的破除,而是希望通过图像来表现艺术作品与当代现实的关系。对艺术家而言,当代社会视觉经验给他们在创作中提供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经验化的视觉模式,这种源自生存个体不同的视觉经验由先前的图像符号序列向新的图像符号序列进行转换,艺术家将历史的图像作为创作的基本元素,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重新进行阐释和强调,从而传达了全新的意旨。而对于观众来说,这些作品由于将过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信息重现,承载了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所以会让有相关背景的人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互动的效果。

对国内的艺术家来说,当代社会生存经验无疑给一代人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接触不到西方的现、当代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西方当代艺术思想的冲击下,他们又开始对以往的各种社会思想进行反思和清理。当下,我们看到的是,这一代人身处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无论他们试图怎样反抗、拒斥原有的体制,但是从思想根源和思想方法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特色视觉经验的影子这种特殊的经历和背景,无疑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情感,创造出来具有区域特点的本土性的当代艺术作品。无论是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还是南溪、魏光庆、武明中……艺术家所追求的经验表达,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因为它们将折射出,一个艺术家个体与一个大时代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借用当代社会视觉经验的某些仅仅注重“红色”符号表现的“泛政治”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利用人们熟知的视觉图像,简单化的和当下的某些图像结合起来,看似在进行历史的对话,实际上只是一种简单的并置,还有甚者完全是出于艺术市场的需要,创作出一些媚俗的所谓“红色”作品。从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源自社会制度的不同,视觉经验在艺术化呈现上也存在局限和误区。在当今艺术界,活跃着不同的政治观,但无论是注重阶级分析、关注微观的与日常生活的政治,还是思想上关注政治,敏感于时政是一回事,用艺术视觉化呈现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艺术家在进行有关当代社会视觉经验的创作中常常出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品过于个人化,虽然带着过去社会主义经验影响的痕迹,但是所要传达的意义模糊不清,不知所云,很难与观众产生共鸣;第二,艺术家骨子里都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和民族意识,所以在作品的内容上,容易出现中西文化碰撞的千篇一律的套路,毫无新意;第三,陷入了以图证史的误区,很多艺术家希望通过对历史图像的强调和重现来揭露被遮蔽的历史,事实是,无论是图像证史还是用文本证史,历史学家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上下文考查,以便得出相对接近历史原貌的后历史阐释,所以对于艺术化的图像来说,再现历史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它存在的意义也不主要在于此。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