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从来都是以独特的面貌、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东方审美魅力而耸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潘天寿先生曾写道:全世界东西两大系统的绘画中,国画是东方绘画系统中最中心的主流,为全世界绘画批评家与鉴赏家所一致首肯。李可染先生讲过:我们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核心,东方文化有过光明的时代,我可以预言和西方文化抗衡、能和它并驾齐驱的就是东方文化。前辈们高瞻远瞩和穿透时光的智慧,在不长的时期内得到了时代发展的证明。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使得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经济规模进入世界前列,而强大的经济基础又成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和繁荣的保证与推动力。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就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令人欣喜的是画家的队伍日益壮大,推动着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水平的迅速提高。
王林森的山水画近作,首先的感觉就是元气淋漓,清新生动。几十件作品几乎都来自画家亲历的十分熟悉的山山水水,唯其如此,其观察的角度、视点、取景以及画面的处理,颇有独到之处,从而有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之感。从王林森先生的身上即可感知当代中国画事业的兴旺繁荣,就其高级干部身份来讲,他显然属于业余画家,然而就艺术水准来看,将他归之于专业队伍则无疑义。
和大多数专业画家们不同,王林森早年所学并非美术专业,其后从事的也是行政工作,但是在这位政务倥偬的干部内心深处,似乎总有一颗艺术的火种在燃烧照亮,也许在这个人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着对艺术的热情,也许正是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智慧,帮助他成功地投入工作并且取得成绩。关于这方面我虽所知不多,但在和他短短的接触中,其快人快语表现出的开朗坦荡的性格,却时时流露出他对于艺术的向往和热爱。我读他近年创作的山水画,感到他作为画家对于生活和自然不仅仅有自己的观察、思索和选择,而且取景、造境、布局乃至笔墨都达到相当熟练甚至驾轻就熟的高度,决非业余尝试率尔操觚者所可比肩同论。我感到这些作品后面深藏着的是林森先生多年一贯的对于生活与自然的热爱、对于绘画的痴迷、对于艺术表达力的渴望,更能够看得出他为此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任何成功的艺术表现力的娴熟自如,没有足够的精力、劳力的积累,是不可能达到的。当然,无可否认的是,王林森具有相当的艺术才华,这里包括很高的感悟力、视觉形象的记忆和再现能力,我认为业余爱好与专业从事者的根本区别就在此。同时,良好的素质、深厚的学养、高尚的人品,更是助推艺术家登上高峰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是不言自明的。
王林森没有机会受到绘画的专业训练,画画只是业余生涯,其间的摸索学习,靠天分、悟性,更靠坚持和毅力,甚至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中国画历来讲究师门来历,采取口传心授,当面点拨,学者能少走弯路,但是学者难免囿于一格,画路狭窄,难成透网之鳞。近代新式美术教育方法规范,可免其弊,但其不足处是以西法素描为纲,与传统绘画观念注重意境意趣、强调写意的审美观则有距离。识者有鉴于此,考虑寻求折中办法。可见艺术非同科技工程,并无绝对划一的规制,历史上许多画家并无明确的师门传授,而是努力自学,“转益多师”,反而取得了成就。齐白石就是这样,他早年入门并无名师指授,但多年读书习字刻印,以古代名家为师,师法乎上,终成大家。王林森喜画善学,较之古人有现代各种发达之展览、画集等传媒渠道优势,更有助于他的苦心自学,转益多师。在他的画里,可以隐约看到他向古人学、向当代名家学的迹象。事实上,能学善学与否,在艺术上就会有高低、雅俗之分,中国画注重意境、内涵,体现作者的文化、学养,这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精神。王林森的画格调高雅,境界豁达,笔墨不俗,这很难得。在他的画里,有石涛的影子,有傅抱石、李可染的笔意。他有一幅题为《春到象湖》的画,垂柳吹拂,屋宇掩映,一派春风消息。垂柳的画法明显得益于傅抱石,树干苍劲,柳叶如烟,意趣盎然。勤学善学而后成就自己,王林森的艺术之路应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