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上溯先秦时期,肇兴于六朝隋唐,两宋达到鼎盛,明清以来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进入新中国以后,中国工笔画更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中大显身手。作为当代中国工笔画界的领头羊,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后在引领当代工笔画发展方向、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近期,适逢在中国工笔画学会乔迁新址之际,我们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代会长冯大中。
记: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已经25年,请您介绍一下学会的发展历程。
冯:中国工笔画会初创于1987年,当时,在迟浩田将军的支持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主任、工笔画大师潘絜兹与林凡、蒋采苹、陈白一、徐启雄、刘文西、喻继高、刘大为等名家倡议发起,召集百余名驰誉全国的工笔画家在烟台筹备成立了全国性艺术社团组织——中国工笔画学会。会议推举潘絜兹为首任会长,林凡、蒋采苹任常务副会长,贾克德、李魁正、王天胜相继担任秘书长。2007年至2012年初,林凡继任会长,王天胜任秘书长。我于2012年经学会选举担任代会长,萧玉田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画会草创之时,办公室就设在首任会长潘絜兹先生的家中。在潘先生之后,林凡会长又为工笔画会的事业积极奔走,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工笔画会终于在2008年成为经国家民政部社团登记,中国文联领导下的国家一级社团。
记:工笔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您看来,工笔画与其他画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冯:工笔绘画作为世界具象艺术的一分子,它是东方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绘画形式与西方建立在观看基础上绘画形式的桥梁。它不仅具有中国画特有的重视象征性符号化表述的特点,还具有西方所擅长的写实性绘画的基因。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常人所认为的工笔绘画的“象”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是艺术家高度概括的结果。而与以简练抒怀见长的大写意作品相较,工笔绘画则更精于状物传情。
记:工笔画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整体而言,当代工笔画在艺术市场上却不如其他画种活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工笔作品的创作特点决定它的数量会低于其他画种,那么,市场上流通的工笔作品自然就少之又少。其次,作品数量稀少决定它不具备被炒作的特点,谁会炒作自己也未收藏多少的作品呢?再次,不能将工笔孤立为一个特殊画种,要将其看作具象艺术的一元,而具象艺术一直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席位。最后,我们不排除工笔作品的具象特点使得一些逐利之徒利用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混淆视听,让市场对工笔绘画产生误解,即使这样,在艺术市场上表现抢眼、独领风骚的工笔作品也比比皆是。
记:您本人自幼就开始学习工笔画,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这一画种,请谈谈您这些年的创作感受。
冯:选择某一种绘画形式作为自己的创作载体更多地取决于艺术家的秉性和心境。在我看来,要将生命的存在刻画到尽精微的境界,工笔无疑是一种最佳方式。但是,我们不能总以静止的眼光去审视工笔,工笔不仅仅是在熟宣上三矾九染,或者按部就班地勾线填色,更可以挥毫染翰、大笔纷飞。我的工笔作品就全部是在生宣上完成的。所以,不论技法怎样,只要画家所呈现的物象能让观者感受到“尽精微”——情感的“精微”以及技法的“精微”,那都是一张精美的工笔作品。
记:有人认为当代人创作的工笔画沿袭传统,但缺少古代工笔绘画的神韵,也有人认为工笔画需要在观念、技法、材质等方面有所创新,近些年许多艺术家提出工笔画的“复兴”,在您看来,曾经的“低谷”是如何造成的,当代工笔画应当如何推陈出新?
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各有千秋更加准确。在人物画题材、翎毛题材、当代题材上,现在工笔画家的成就要远高于古人,但在界画楼台、青绿山水、花鸟等题材上,古人又有今人所不及之处。以人物画为例,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具象艺术的发展使得当代人物画的创作,具备了古人所无法企及的先天条件。再者,现代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以各种手段去观察动物,这就使得工笔翎毛的创作有了突破的可能。从局部来看,与北宋相比,我们今天的相对创作人数以及质量是处于下风的,但是,我们的丰富性又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现在工笔绘画的问题不仅仅是缺少创新,更加缺少的是如何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观察方法与再现方法,这两者应先于创新去解决。
曾经的“低谷”不仅仅是工笔绘画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画界,或者说是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之所以产生“低谷”是因为我们的语言形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工笔画界前辈的奔走呼号下,一批中青年艺术家积极地向传统与生活汲取养分,创造出了一大批时代佳作。这些艺术家现在已经承担起了中国工笔画发展的重担。更为可喜的是,现在很多青年艺术家受过完整的学院教育,兼顾东西方美学传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进行工笔画创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工笔绘画一定会诞生更多的艺术巨匠。
记:新就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代会长后,您提出,“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积极宣传中国工笔画,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学会将采取哪些措施?
冯: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宣传积极优秀的文化是一个学术团体的职责和任务。同样作为世界具象艺术的一元,中国工笔绘画在青年学子中的被关注度远远低于西方具象艺术。这其中既要考虑到西方文化紧贴时代的优点这一因素,但也不能忽略近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的影响。中国工笔画会要积极借用媒体资源,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一传统绘画形式。饮水思源,画会也将通过媒体让那些曾经为中国工笔画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大家为更多人所知所念。学会将通过《中国工笔》杂志以及官方网站有系统分批次地介绍工笔画家及画作;开辟专有的篇章去推荐青年人的创作理念及作品;积极翻译介绍各国具象艺术的发展动向以及学术成果等等。学会还将优选一些核心媒体资源进行合作,及时将学会发展动态公布于世,为会员与学会的发展营造最好的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