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许江:释放绘画行为中思与诗的精神

许江:释放绘画行为中思与诗的精神

2012-07-11 09:56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最××”,是网络年代的熟语。“最”是副词,表示程度,后面一般紧跟形容词,如大小、远近、前后、好坏等。但直接跟了名词或动词,原先指定是一种错,现在却将错就错,十分热门。“最绘画”也来探个热闹,但绝非赶时髦,而是针对媒体时代绘画的坚守,意在对青年油画家发出一种召唤。

2010年中国油画学会成立15周年大会上,我们提出在今天视觉文化的整体视域中,重建绘画的力量是油画学会的第一重使命。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体和影像技术的翻新,一个新的图像时代正在改变着今日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对于图像的感性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在往昔岁月中,绘画是图像制造的唯一方式,它的创造深深地吸引了古人的视觉与心灵,并培养起那种手握卷轴、心游天地的感受和想象力。今天,数以亿万计的图像交织在各种媒体中,令人目不暇接,图像的体验远远超过亲身亲历的体验。习惯了大量图像信息的人们,将日常生活看作图像,将生活世界看作图像。这正是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世界的图像化”。在如若烹烧泥鳅豆腐那般漫长的过程中,青年一代对绘画的感受力正在沦失。绘画所牵联着的生命世界的诸种存在意义,以及在这个意义上存持的精神深度的价值日渐式微。更重要的是,在媒体时代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体那里,仿像的现象,那种缺乏原创的复制正大行其道。所有的事件和人物都是图像,存在于公共机器、录制合成、影像处理的程序之间。当这般处理的结果再度显像之时,是“谁”真的在那里?这种仿像的出现威胁着人类思考的根基。正是面对这样一系列的忧虑,我们祈望通过绘画的“人与世界同在”的直观体验方式,挣脱技术的规制,冲破表象化的肤浅和仿像的合围,重寻艺术的生动的感性方式,把绘画行为中思与诗的精神可塑因素最大量地释放出来,重构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正是我们拈出“最绘画”,强调绘画性所寄予的使命性的厚望。

绘画如何能“最”,这是一个关于绘画性的追问。绘画不同于图像,正如烹调不同于盘中的菜肴。绘画提供的是一个与世界同在的直观现场。莫奈的绘画是他的阳光花园与他这个人的整体显现;凡高的《鞋》是农妇与凡高悲悯世界的共同显现;贾柯梅蒂的肖像是那个被画者与贾氏驱魔一般的观看一道显现;莫兰蒂的静物是那些瓶瓶罐罐和沙漏一般的时光如若地平线那样缓缓的呈现。正如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所言:“当你把身体给予世界,世界得以显现。”绘画始终带着凝视的深度,带着主体的以身“体”之的肉身体验,带着某种缓慢经历着的生命铸造。这个缓慢的生命体验又是一个直观的生成过程,绘画只若舟筏,它穿越种种激流,最后载沉载浮、奔向远方的是绘画者自己的世界。正是这个缓慢的体验与直观的生成——这个反反复复的亲身植入与当下直观的蓦然洞见——这个神秘的隐与显、心与眼相叠糅的情态,构成了绘画的最基本的性质。这种缓慢的体验与直观的生成所共同要求的亲历亲证是绘画的核心,而它们之间反复的纠结、彼此的对立却成了互为激发的必要前提。谁把握了这个核心与前提,谁就领悟了绘画之“最”。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精神内核。“意”从心从音,属物我相融的中介。画一片绿林,是要画绿林背后的春意;画一片远山,是要传达念远怀人的心息。但这种“意”瞬息即逝,握手已违,如何能振笔直追,正在于一个“写”字。这如书艺一般的“写”,既写字形,又写心意;既存点划之象,又蕴纵横之气。中国传统绘画正有写意的大气象,那中国油画可否亦将油画的质材化开,转换而成写意的韵涵?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一代青年油画的诸般新意,其中写意精神的溢出最为印象深刻。这种写意精神既开启绘画用笔的生动意涵,又拓展了油画材质的强烈触味;既用笔来回溯传统绘画的诗性视域,又生发出种种不周之周的独特蕴意。那种大视域中的孤独小人物的随性处理,那种风景与人物一体相看的写意处理,那种平光中的人物群体的平面处理,构成了扑面而来的中国风味。古锦旧壁一般的绵长皈依,以追古的残片寄写当时代的惆寥,渐成青年一代的殊异特征。

所有这一切,只若碎片,拼缀成一代青年的心灵地图。这个地图为他们的处境和对于绘画的理想提供了一个真切可见的地平线。我们在那里看到了绘画的远方,并为这片延伸着的天地以及遥远的呼唤而深深感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