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有些学术论著竟用书画赝品

有些学术论著竟用书画赝品

2012-07-12 09:22 文章来源:新快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般说来,书画鉴定只是美术史研究的初级阶段。对于一件作品,首先要考量它是不是这个书画家本人的真迹。如果不是其真迹,不管艺术水平如何高,都不足以用来研究这个书画家的资料。这是人所共知的基本常识。

有趣的是,最近翻阅一本洋洋大观的明代某书法家个案研究的论著,发现作者用来论证其书法特色的、被称为该书法家“经典”的书法作品,其实早已被鉴定界确定为赝品。这样的“论著”所得出的结论,显然是南辕北辙。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进行美术史研究之前,首要任务是对所引证的作品做一个简单的甄别。即便因为能力和专业所限,无法对书画家作品进行鉴定,但至少可以参阅前人的鉴定意见,去伪存真,这样才会有的放矢。研究起来,才会令人信服。

对于书画鉴定家而言,首要的任务是为美术史研究者提供专业的、富有学术见地的书画鉴别。比如我们研究文徵明,就需要熟知明清以来书画鉴藏家们对他作品的鉴定意见,尤其是对存世作品的考察,就要了解一下诸如近现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如庞莱臣、吴湖帆、张珩、韩慎先、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王几千、苏庚春、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等人对其作品有无争议。如有争议的作品,则要多方面进行考察,以确定其确实为真迹后才能作为研究的依据。大凡经验丰富、眼光犀利的书画鉴定家,大多会对作品做出明确的判断,即便不是很能确定其真伪的,也会做出诸如“款疑”、“印伪”、“用笔僵硬”等等判定。这是一种负责任的书画鉴定行为。

但古往今来,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鉴定者,由于对作品的真伪缺乏判定,或者自己本身并不熟悉该书画家作品,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往往便说“存疑”。其实,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方面体现出没有底气,另一方面也说明眼力不够,明知是这样,又怕行家笑话,于是便以“存疑”塞责。这种情况,对于美术史研究者来说,是要特别小心,慎重区别对待的。

于是便有人提出,既然如此,那怎样区别所谓的“存疑”作品呢?其实很简单,多看书画家的不“存疑”作品,了解其笔性,再比对这些“存疑”的作品,孰是孰非,自然立竿见影。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