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艺术随笔:想起亨利•摩尔及其他

艺术随笔:想起亨利•摩尔及其他

2012-07-19 09:59 文章来源:《艺树》杂志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作者原为中央电视台英语记者和主持人,旅美22年,以《中国金莲》为代表作的中国人文关怀纪录片系列而知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影视副教授,中英双语跨文化导演和制片人。

由美国艺术家带来的数码石雕展(DIGITALSTONEEXHIBITION)曾在2008年亮相中国,这是由四位美国著名雕塑家用Autodesk数码软件创意设计并建模雕塑作品然后在中国用石刻放大的作品展。奇幻精妙,令人叹之。三维数码建模的介入更是扩大了艺术的边界,让想象得以更加自由地挥发。

四年之后,我们面对这一过程再次提出疑问,技术与艺术的对话带给今天的艺术创作怎样的思考?艺术与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会碰撞出怎样的思考?那次实验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中的经验在今天依然有昭示的意义。

让我们听听参与创作的艺术家、技术支持方以及记录者的声音。

艺术家谈自己的创作过程

肯尼思·斯耐尔森(KennethSnelson)

我们都在关注人类思想和人类经验,艺术有很多表现形式,我曾画过很多图,用钢质,木质做最简单的形状,现在快速建模能准确地表达我更多具有创意的、美的作品。

球体上的圆形结构不断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我把它叫做圆叠球。这些作品体现的形状虽然不代表任何数学定义的精准,但他们意义表达是相关的。当观众接触到这些作品时,他们会用眼睛探索这些圆叠球在石头上是如何表现的。

罗伯特·史密斯(RobertSmith)

我喜欢数码设计的原因是它能让我从使用一种材质和文理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我不受尺寸大小的局限,我可任意放大或缩小比例,用任何一种可以想象的材料雕刻成品,所以我的作品造型孕育的是一种潜在的生命活力。

布鲁斯·毕斯利(BruceBeasley)

电脑设计使我随意设计形状,全然不用顾及重力以及连接和切割的影响或干扰。我雕塑造型尽管承几何状,但他们都来自大自然的原始造型。我认为雕塑是用形状做的诗,雕塑家是用形状表达的诗人。

乔恩·伊舍伍德(Jon•Isherwood)

我一直雕塑与人交流,力图揭示人类情感和经历之间的关系。中国石雕过程中,重要的是手的参与到整个后期雕塑表面处理上。因此,我不主张机器打磨,那种直来直去的轮廓线,使人看不到形状交界的真谛。相反,手打磨,让所有形状交界点线流畅,手磨使点线交叉清晰而不是混淆起来。我是那种关注世界和平的人,我希望看到人们有环境勇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彼此关爱。

卡尔巴斯(CarlBass,ceoofAutoDeskInc欧特克公司总裁)谈到自己的愿望

过去几年我个人从设计软件到使用软件的经验中发现每个软件都有它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某个软件更易于建模造型,我们希望不受软件能力的局限,但其实我们的创造力还要深受软件本身能力的局限,所以欧特克支持的《数码石雕展》(DIGITALSTONEEXHIBITION)聚集美国几个雕塑家创作探索造型的极限,看软件造型功能的极限。作为软件开发公司,我们为顾客提供着前所未有的数码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师在电脑里探索和完成他们的设计,加强对设计项目的理解和视觉想象,进行模拟和分析,帮助设计者在建造成品前实现超前体验。

我的记录

我越来越觉得21世纪是个美妙的世纪,因为它给人以无穷的矛盾以及灵感,无处不在的虚拟和真实如此裸露地无时不刻地冲撞着我的视觉和心灵。我为那些在这疯狂的物质世界里还在探索艺术新疆土的艺术家们端起了摄像机,《数码石雕展》(DIGITALSTONEEXHIBITION)这部纪录片(2008年,彩色,25分钟)展现四位美国著名雕塑家创作的全过程,倾听和揭示四位大师在探索艺术造型里程中如何在三维数码的无限疆土里展开想象任意驰骋表达各自独特风格和创作理念的真谛,雕塑家们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孩童般执著,哲人般思考探索造型艺术的真谛。《数码石雕展》(DIGITALSTONEEXHIBITION)纪录片虽出品于四年前但深感有些观点和经验是永恒的。尤其是在西方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的抽象思维指导下的一些探索轨迹和运用数码软件造型和预视成品的经验值得国人的借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