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院出土的巨型唐代佛首
卧佛院刻经以行楷为主,字径1-2厘米,字体或清劲飘逸或古朴方拙,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玉璋的精心之作,除有校正和研究佛经版本的重要价值外,也不吝为我国唐代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抢险大修将解决经窟渗水
安岳地区多雨潮湿,卧佛院造像区为灰砂岩,易雕刻也易风化。尽管在唐代开凿之初,工匠就因地制宜采用了一些保护措施,如经洞外开凿明沟与暗沟,顶部装龛檐和木门以遮蔽风雨,在80年代也曾进行过局部防风化化学药剂喷涂、加固和恢复保护窟檐等项目,但一直缺乏整体全面的科学保护。
造像和刻经在千百年风吹日晒等自然营力影响下,由于卸荷裂隙、风化裂隙切穿石窟岩体,裂隙成为水的渗流通道。降雨时,雨水沿裂隙进入石窟内,水沿经文岩体石壁漫流,对经文题刻造成严重溶蚀、软化等侵蚀破坏;或在石窟内形成积水,使石窟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加剧经文的风化破坏。风化破坏形式有起鼓、砂状或粉砂状风化剥落、沿岩石层理面呈条带状风化剥落。严重风化破坏的面积约80平方米。遭受渗水侵蚀的43、44、59、60等窟刻经造像风化破坏严重。石刻经文由发现初的40万字到目前保存较好的仅24万字,若再不进行科学抢险大修,20年内这处经窟将风化不存。
鉴于此,经前期调研、实地监测和反复论证,卧佛院石窟防渗水抢险保护工程于2014年6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工程将遵循保持现状、最小干预的原则,注重保持石窟的原有历史风貌,延续文物本体及承载的突出普遍价值。
据介绍,根据制订的相关方案,工程将采取防渗帷幕灌浆、开凿集水孔和仰斜排水孔、砌截排水沟等防渗排水抢险保护措施。同时,还将针对基岩裂缝水破坏严重的文物本体及周边岩壁,进行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