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展览的理念不同 决定不同的观展效应(组图)

展览的理念不同 决定不同的观展效应(组图)

2021-08-27 09:29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一种是名气实力皆超一流的大画家、大书家的大型展览。这类展览,展主得到公认的水准名气是天然的内在吸引力,像前几年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潘天寿画展,每天都有不少从各地赶来的观众在展厅里静静地细看。这些观众,大部分都是艺术的虔诚者,虽然也有部分主要是为了拍照发圈而已,但确实是超越利害关系自发而来的。

一种是展陈环境时尚的展览。有些展厅及策展人设计意识好,展厅环境布置现代感、时尚感、品味感很强,也容易吸引观众,只是相当一部分观众注意力重心可能不在作品本身,而是环境氛围,像有些自媒体从业者或类似者,就喜欢到这样的场所取景,使制作的图文视频等能吸引更多的观看。对于这类展览,虽然观众数量不少,但可圈可点的并不是作者作品本身,而是展厅布置者。

即使如此,现在能主动吸引观众的展览也是少数。为何如此之难,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展览的重要性在降低。展览其实是人们信息量的来源之一,以前展览容易成为宠儿,是因为那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展览重要性相对而言便突出。现在渠道多,图书无比丰富,几乎应有尽有;媒体高度发达,随时可以了解,人们通过看书、上网、看微信,已经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对展览的需要程度自然降低。再说,以前生活单调,可以把看展览作为一项准娱乐活动,积极主动性就高,现在生活丰富程度空前提高,可做可玩的事很多,一部分对展览爱好关心程度不是特别高的人便失去兴趣。

二是高质量的展览比例少。以前展览不多,主要是官办和个人展览都少,像个人展览,即使是高手一般也要好多年才办一次,有的甚至到了晚年才办,一辈子办一次或少数几次,质量自然高。现在一方面是官办展览多;另一方面是个人展览大量增多,因为办展条件好,公办展厅好申请,民办展厅纷纷出现,场地问题容易解决,而且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书画家办展的意愿大大增强。

但是,展览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量必然高。对于相关协会主办的展览,在浓厚氛围方面是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是否利于高等级水准方面存在争论,有观点认为这种展览实际上已经是从业者实际利益的指挥棒,数十年下来形成“展赛体”,事实上反而影响顶级高手的出现,“有高原缺高峰”是公认的行业现状和忧虑,与此恐怕不无关系。而且,这样的展览大同小异,看过几次之后看展的意愿便降低。对于个人举办的展览,相当多的是商业展,因为展览办得多、参与得多,便容易提高曝光度知名度,也容易炒作,所以只要有能力办个展的便尽量办,有的甚至一年东南西北办几次;没有能力办个展的,也尽量参与到各种各样群体展览中。所以,放眼四望,一年到头各种展览接二连三此起彼伏,以至有时行业内的显要人物出面站台都来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展览次数和宣传操作被提高到重要位置,相当一部分低质量便难以避免,不要说水准一般作者的展览难以吸引观众,即使有些相当不错的书画家,因为展次过频,其质量也已经不同程度注水稀释,观展效应自然降低。很多观众其实敏锐着,一场展览到底是高水准还是平庸,到底是数年磨一剑的全力以备,还是四处露脸的积极营销,是能够感觉的,其被感染程度和反应自然不同。

对微观的具体从业者来说,则应该引起重视,办展览到底仅是为了举办而已,还是希望打动观众,经得起推敲和回味。不同的理念决定不同的质量,也决定不同的观展效应。

傅振(衢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原标题:展览的数量与质量  文字、图片来源艺术商业及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