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 》雕塑左侧 1984年
《红军渡》雕塑右侧 1984年
4·倾注着画家心血的《红军渡》
仲兴泉家乡在革命老区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在县城近郊嘉陵江畔,有一处名叫“塔山湾”的渡口。1935年3月,徐向前元帅在此指挥红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随后挥师北上,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被称为“红军渡”。1980年7月,“红军渡”被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苍溪县委、县府决定在嘉陵江渡口遗址上建立《红军渡》纪念碑,具体工作由县文化馆来进行落实。筹建纪念碑的担子就落到了仲兴泉等人的肩上。
仲兴泉是文化馆的业务骨干,他边创作纪念碑的设计稿,边与领导和同事们反复查阅史料记载,多次进行实地勘察,他和县委书记共同选定了建碑的位置。仲兴泉设计出纪念碑稿得到了当地领导同意后,将设计稿和预算经费上报到省委,省政府立项。在报请中央后,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碑题名:“红军渡”。
根据上级指示,建立纪念碑的后期工程,仍由苍溪县文化馆负责落实。就这样,仲兴泉马不停蹄地开始建碑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纪念碑的碑身,是根据仲兴泉设计稿,由四川美院教授王官乙定稿,再由雕塑家严永明等制作完成。作为承上启下的主创人员,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仲兴泉事无巨细,一直工作到纪念碑的建成。接着,他又忙于红军渡纪念碑和陈列馆配套设施的工作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前夕,一座雄伟的红军渡江塑像耸立在嘉陵江边。塑像系紫铜板冷锻制成,高9米,长13米,生动再现了红军渡江的战斗场景。塑像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红军渡"镶嵌在大理石上,格外光彩夺目。雕塑由三名红军战士和二名赤卫队员的半身塑像组成,表情凝重地注视前方,碑身造型如脱弦之箭,似凌空苍鹰,像踏浪疾驰的飞舟,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完美的体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立意。
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笼、地势险绝,红军渡纪念碑和陈列馆配套设施建成后,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红军浴血地,丰碑慰忠魂。
丹青壮山河,镌心铭骨人!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嘉陵江不会忘记,在那难忘的日子里,在这里一个个忙碌着的身影;更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画家,为建立纪念碑留下的脚印、挥洒的汗水,倾注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