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同一文化的认同和尊崇 ——康里巎巎其人其艺(图)

同一文化的认同和尊崇 ——康里巎巎其人其艺(图)

2023-09-19 13:34 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孟云飞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汉文化实在有一种奇异的力量。记得余秋雨说过,汉文化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君临华夏的少数民族,无不对其倾心学习。康里巎巎在这一点上,可称为佼佼者。

康里巎巎(1295年~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元代少数民族书法家,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康里巎巎以书法名世,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其主要成就在行草方面,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 

深得家传  刻意翰墨 

康里巎巎出身贵胄门第。其外祖父王寿,曾任中书左丞、御史中丞、集贤大学士。《元史》卷一七六《王寿传》:“大德九年,参议中书省事。十年,改吏部尚书。十一年,武宗即位,首拜御史中丞,未几,更拜左丞,俄復拜御史中丞。至大二年三月,卧疾求代。三年夏,迁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康里巎巎的父亲不忽木,自幼学书,师事理学家许衡,为元代著名的诗人、散曲家。曾拜翰林学士承旨,平章政事,官从一品,深得忽必烈赏识。历仕世祖、成宗二朝,以儒为本,匡扶治政,声名卓越。康里巎巎的母亲王氏是一位出自名门、具有“懿德”的大家闺秀。《松雪斋集》卷七《不忽木神道碑》载:“夫人寇氏、王氏,皆鲁国夫人。寇氏前卒,生子回回,今为淮西廉访使。王氏,御史中丞、蓟国文正公寿之女,生子巎巎,今为集贤待制。” 

康里巎巎深得家传,博通群书,刻意翰墨。初授承直郎,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后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其楷书法虞世南,行草宗钟繇、“羲献”,旁及米芾。草书犹得“钟王”笔意,劲圆豪雄、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刚健洒脱、豪放不拘,颇有晋人气韵,在元代后期影响很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在文学方面,由于文集已经散佚,康里巎巎的作品存者百无一二,今所得辑录者,计文11篇,诗6首。书法上,他的主要成就在行草。康里巎巎的学生众多,如王余庆、金哈剌、陈达、王桂、詹希元等。 

另辟蹊径  豪迈洒脱 

元代书法多在古人足迹之上亦步亦趋,总体看来,成就不大。如果我们用超越历史的审美观念来品评,康里巎巎的书法有着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他又与所处的时代有着某种超越之处,不为时代所囿,傲视独步、卓尔独行。康里巎巎潜心书学,在理论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临池九生法》云:“一、生笔:纯毫为心,薄敷长短,不过六寸,软而后健。二、生纸:渐出箧者,畅润受书。三、生砚:用即著水使笔,须洗涤令干净。四、生水:须汲新水。五、生墨:随要用旋研,多研则凝滞。六、生手:过或执劳,须得腕健。七、生目:欲寝适悟,不得眠寐,即寐须歇。八、生神:凝念不令躁烦。九、生景:晴窗明晓。”这是康里巎巎对材料、技法和构思等简明精辟的总结,可知他对书法潜于心、会于手、通于理。他源自实践的书学理论,对后学者具有十分珍贵的指导意义。康里巎巎的书法道路,除了追慕“文雅”外,更得自于他刻苦的精神和谦虚的态度。 

当时书坛,正是赵孟頫名望极盛之时,赵孟頫比康里巎巎年长41岁,众多学书者追随于赵氏门下。而康里巎巎却特立独行,不寓其篱下,潜心历代书学精英中采撷精华,心追手摹,专心研习。他的书法师承诸家,不囿于古人。康里巎巎善于变通,汲取同时代书家变古为新的章草新风加以完善,随势相生,不主故常,气势连贯而又有变化,其代表作品如《李白古风二十九首》等,书法风格委婉自然,一笔一画皆迸发着勃勃生机。康里巎巎师法米芾,得其爽健,他的书法线条爽利峻拔,圆笔稳健凝重,方笔果敢迅疾,笔力老辣沉雄、洒脱自然。其技法娴熟,在兔起鹘落的敏捷中,笔墨交替和谐、毫不犹豫,可谓心手双畅。在元代众多书家中,康里巎巎能冲出赵孟頫藩篱,令人耳目一新。譬如《李白古风二十九首》,其结构圭角横生,偏侧怒拗,犹如刀剑横刺,一片狼藉。他能在诸多矛盾与不协调中求得辩证统一,兼顾二者之长,而又不露痕迹;他能游刃于章草与今草之间而巧妙地加以变通。他的成功不仅在于表现形式上,而且在于情境与气局的追求上,其笔法的精通以及求新求美的意境,都足以作为元人章草艺术的杰出代表。从《秋夜感怀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迅疾的笔法、修长的字形,以及其流动而自然的节奏感。康里巎巎作书随势生态,既沉劲斩截又流美秀逸,表现出一种豪迈洒脱的风格。 

时人多以“非常”的激情欣赏康里巎巎的“真迹”,从而写下了不少赞美的字句。不得不说,历代的记述和评价,无疑是对康里巎巎这位蒙古族书法家的肯定。不管是“神韵可爱”“奇崛独出”,还是“能特立独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断语评价的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也不仅仅是一位高水准的书法家,最为重要的,是对少数民族热爱书法的赞美,更是对其热衷汉文化的激赏。 

民族融合  共享文化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倡导儒学,并以文治之道作为立国之本。他采纳契丹族耶律楚材及汉人学者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人的意见,参照唐宋体制,积极推广“汉法”。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为各民族间的广泛接触提供了条件。但是,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汉人三等,南人四等。相比之下,汉人与士大夫的地位较为卑下,国家各级政权大都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汉人入仕仅为附庸,这种政治上的不平等待遇,让许多汉人感到仕途无望,于是他们便把自己的精神追求转向文学、艺术方面,从而使散曲、杂剧、书画等都得到了长远发展。 

随着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至仁宗以后,朝廷上下也开始热衷于文翰笔墨。书法受赵孟頫的复古思想影响,提倡复古,推崇“二王”,少数民族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汉文化高层知识分子,这些人因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特殊地位,长期生活在中原,与汉族文人接触而受到感染,康里巎巎便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由于他为朝中重臣,又是少数民族书家,因此对后世的书法颇有影响,对交流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也作出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历史的犁铧将岁月深翻在记忆里,我们再也不像元代那样,将民族划分得那么等级森严。汉族与其他众多的少数民族已经成为一家。虽然服饰和习俗不尽相同,但是某些正能量可以使我们血肉相连,那就是文化,以及对同一文化的认同和尊崇。显而易见,书法,就是一位重要的使者。 

(作者为书法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配图均为康里巎巎书法作品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