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冯梦波:倾心传统不太晚(图)

冯梦波:倾心传统不太晚(图)

2012-09-20 08:16 文章来源:99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

2012年9月15日,前波画廊的院里人流涌动,冯梦波忙碌地招呼着他的朋友,而各种热闹之外,展厅里的人们在静静观摩冯梦波此次个展——《不太晚》。对于一个在虚拟世界穿梭了20年的艺术家而言,冯梦波这次展览有着别样的意味。

 

 

锯子做好了,还得用它做桌子

关于《不太晚》这个题目的由来,冯梦波说“挺偶然,因为作品中‘晚’字有点多,正好当时我朋友新裤子乐队发了一个新专辑,其中有首新歌叫《不太晚》,很喜欢,所以就取名《不太晚》了”。

站在这个六台投影机投射的巨大银幕前,跟着画面的运动方向走,仿佛有一个无形的艺术家在运笔,一点一划一撇一捺,细细品味,甚至能感受到他握笔的力道。媒介的现代性与“笔墨”的复古感交叉变幻,画面的舒缓与色彩的流动让人产生奇妙的感受。另一个大厅里与之相应的布面和纸上作品,像是另类的现代与古典相融,慢动作的程序留下的运动痕迹与静态的书法二元交织,但看不到冲突,书法所呈现的平和像是对电子狂躁的某种安抚。

这个展览是2010年伦敦V&A美术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不太晚》的延伸,布面和纸上作品为这个电子游戏的截图,艺术家截了成百上千张图片,从中挑出他认为有意思的那些,再书法、再创作。冯梦波说:“《不太晚》这件作品其实用来创作行动绘画和书法的软件,但从来没有一个成品,就像是我想要做一个桌子,得有一把锯子,锯子做完了,而且很漂亮,我不能就此挂墙上了,桌子还没影呢。”他认为有了后面的布面和纸上作品,整个作品才算完整了。

“我对书法有感情”

书法的作用在这次展览中非常显眼,程序制造的“虚”与艺术家落墨的“实”相对应,恍若水晕墨染过渡到如光影般幻化后、最终在艺术家提笔间的瞬间静默。冯梦波对程序的这种把控恰到好处,画面的字迹也耐看,毕竟曾经受过专业训练,虽说很长时间没写过了,但对于书法的感觉还是在。

 

 

展览上,冯梦波的朋友夸他的字好,艺术家说“人家这是鼓励我,但我还是挺开心。”但他在对待书法的态度上毫不含糊,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书法应是必修课。

在冯梦波的这里,对于书法的感情是真挚的。“书法我可以一直写下去,不管是用电子游戏、书写还是其他方式,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对书法的热爱程度,因为现在人一般不提热爱,提到艺术不能提感情,而我恰恰相反,一直是用感情来对待这些东西,我对书法就是有感情的”。

“20年的电脑经验,我有资格发言”

展览现场,有观众私下交流说,相对于静态的画面,他们觉得还是动态的《不太晚》有意思。针对这种反馈,冯梦波认为:“我觉得都好,观众的选择是自由的。如果观众看到作品后,能够激发他们某一方面的思考或质疑,就足够了。”

冯梦波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艺术的探索,也不会因创作形式的转变可能附带的种种后果而给自己带来心理负担,他在动态转向静态的过程中,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根据20多年的电脑经验,如今我更加倾向于传统媒介,不管是书法、绘画、照片还是雕塑,现在它们对我的吸引力更大”。

冯梦波之前的电玩作品互动性特别强,观众能够通过参与来体验他作品。而艺术形式上的转变,是否会影响其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对此,冯梦波不以为然。他认为一幅静态的书法的内在力量,绝对不是任何多媒体所能替代的。每一种媒介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的理由。“在这一点上,别人说这些话可能有点矫情,但是我有资格说,因为我经历过,而且经历得比别人早、也比别人深”。冯梦波回到传统媒介是有他切身感受的,当然他的经验不是方法论,“这只是我个人的选择,就象当年只有我一个人用互动和游戏做艺术。绝不是冯梦波说要告别新媒体,新媒体就有问题了,个人算什么。”

冯梦波对于艺术的热爱毫不掩饰,不论他运用哪一种创作样式,均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并且只对艺术负责。“别人怎么看,我也懒得管”。

 

 

拒绝做一个有脉络可循的艺术家

现场有朋友这样点评冯梦波的这次的展览:“他的作品中有一样东西没变,即通过程序来完成作品”。艺术家不太认同这种评价,他举例“前段时间在上海沪申画廊举办的《私人博物馆》,所有的作品都是单纯通过摄影来完成的”,没有程序更没有互动。

就冯梦波对艺术的态度,他绝不可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很多艺术家在追寻内在线索的时候,他恰恰相反,老是在颠覆。当然,他不赞同“颠覆”的说法,但没有找到更为合适的词来形容他的“出其不意”了。

一个艺术家的某种特殊的艺术样式被认可,评论和市场的惯性也随之而生。冯梦波在创作媒材上的“不靠谱”,其实对画廊来说“很糟糕”,因为如今艺术就是一门生意,但像他这种不顾市场的艺术家极少,这对画廊来说是个难题,冯梦波也很无奈,“《一比特》做完了,反应挺好的,你让我再做一遍,我怎么做?重复自己,多卖三张?这我肯定做不到。”

当下,很多艺术家均在强调个人风格的重要性与艺术脉络的完整性,对此冯梦波有自己的看法,“所谓个人风格或内在线索,不是艺术家自己想有就有的,那得你一辈子劳动,过世好多年以后别人总结出来的,自己说的不算。被评论家市场捧着栓着,固步自封,这叫哪门子艺术脉络啊。”

冯梦波的“不在乎”让笔者印象特别深。好像他不在乎市场,不在乎画廊,不在乎金钱,他也没艺术创作上的困惑与烦恼,“当然不是这样啦,我的困惑烦恼比你们多着呢!但是艺术是一辈子的事,我不着急,急也没用。”放下了这些旁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后,冯梦波在艺术这条路上可谓“恣意而为”,这也是让他感觉特别“幸福的事儿”。

有意思的是,玩电子游戏“起家”的冯梦波对传统艺术却“很在乎”。他认为对于传统的理解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悟性也很重要,“因为传统不是一个死东西,古代的艺术家也是活人。不是一个人写了一辈子大字到了就成书法家了。知识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但艺术好像不是光靠积累就能领悟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