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毕加索62件艺术珍品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和成都当代美术馆展出后,立体派创始人乔治·布拉克近200件作品于9月19日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亮相。西方现代绘画又一次受到国内美术界的关注。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中国画家很难走进现代绘画大师的心灵深处,面对布拉克的作品,往往膛目结舌,或默默无语。布拉克的艺术展览再度引发当代画家的热烈讨论和深思。文革以后,西方现代绘画传入中国,对当代美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画家纷纷探究现代绘画的奥妙并汲取其中的养分。但直到今天,尽管画面语言娴熟、形式多样,却仍然显得单薄而乏味,当代画家似乎并未完全理解现代绘画的艺术精髓。
建国后一段时间,美术作品的主流风格——现实主义绘画,使画家在接受现实主义绘画方法的同时,也接受了一种现实主义绘画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读现代绘画作品,可能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面对现代绘画作品,归纳画面中的色彩搭配和构成规律,这种研究方式看起来科学,实质上可能能得其表,而无法深入其内核。
学习现代绘画经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当代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去解读现代绘画大师既成作品的表象特征,即总结归纳画面形态的构成规律;另一种是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阅读作品,尽量去接近或还原艺术家原本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然后通过研究隐藏在创作过程中的绘画方法论,进行体验式鉴赏。
两种学习方式的目标指向是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绘画方法论和作品的画面形态,就好比沙漠里的“行走”和行走后留下的“脚印”。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分析“脚印”的深浅、形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然后模仿出一串与“脚印”十分相像的痕迹。另一种学习方式是沿着“脚印”去发现行走的人沿途所看到的那片独特的风景。如果仅仅通过分析大师作品的画面形态进行学习,那么只能看到大师“行走”后留下的那串“脚印”,而看不到大师沿途所看到的“风景”。
那到底是一片怎样的“风景”呢?
现代绘画重要的是改变了观看的方式,忽略了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而注重视觉信息之间的联系性。画家从纷繁无序的散乱细节中,梳理出此时此刻独有的色与色之间的秩序与变化,形与形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此时,画家眼中的每一块色彩、每一个形体都已经超越了对象的客观性,而成为某一组色彩或形体秩序关系中的一个节点。这种次序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就是现代艺术家所看到的那片独特的“风景”,它不代表一种永恒的规律,而仅仅属于某艺术家眼里的此时此景。
如果,当代画家从现代绘画这种秩序与变化、节奏与韵律中归纳出所谓规律,然后在画室里依据规律进行脱离客观现实的闭门造车,那么,出来的作品仅仅是一种模仿大师的表面套路,虽然绘画技术日益成熟,却同样无法掩盖画面中空洞而单薄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