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他们选择德沃夏克体现了对中国的重视”

“他们选择德沃夏克体现了对中国的重视”

2012-10-22 07:51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华人大提琴家王健将携手悉尼交响乐团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 

上世纪80年代在西方声名鹊起的华人大提琴家王健,30多年来活跃于乐坛,与众多名家名团都有合作,获得过格莱美奖提名,还与全球古典音乐权威DG唱片签约发行大提琴曲的“圣经”——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唱片。

低调、腼腆,不善言辞,王健多年的演奏生涯,大量的时间都在旅途上,唯有音乐是他最理想的伴侣。他说,他习惯将情感诉之于音乐。10月24日,王健将与悉尼交响乐团合作,在七旬指挥家阿什肯纳齐的带领下上演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这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项目。

谈到一起合作的阿什肯纳齐时,王健直言,自己还是更愿意把阿什肯纳齐看作伟大的钢琴家,指挥不一定是他的最强项,但“他音乐中的流动感和对乐器的处理,有他独特的音乐语言”。提起华人大提琴家马友友和音乐跨界时,王健认为,自己和马友友性格完全不同。马友友非常活泼,好奇心很强,喜欢找新鲜刺激。“我挺欣赏他的做法,也希望他能给大提琴提供一些新的乐曲,新的可能性。” 

演奏家都是“传播器”

东方早报:这次要演奏的是大提琴家的“必修课”——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会不会因为拉太多次而没有新鲜感? 

王健:这首曲目是悉尼交响乐团要求的。因为我每过一两年都会到澳大利亚巡演一次,所以我们合作过很多次。但很奇怪,我们从来没有合作过德沃夏克的曲子。

这首曲子是浪漫派最具代表性的大提琴协奏曲,时长40分钟。这部作品也是德沃夏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运用了很多捷克的音乐元素。他们选这首曲子也体现出对这次中国演出的重视,希望体现出自己的水平。

 

东方早报:那么在演奏德沃夏克时,相比于还原作曲家的意图,你坚持的“为自己演奏”是否可以理解为更注重个人表达? 

王健:所有的艺术都需要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音乐特别需要再创造。因为绝大多数人看不懂乐谱,但所有人都需要音乐。所以,我们看到乐谱后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力,把音乐再创造出来。当然,作曲家在创作时已经定下了基调和意图,但没有作曲家能仅用乐谱上的符号表现他的精神境界。话说回来,演奏家创作得再好,听者心里没有对美的理解,也无济于事。因此,我认为,音乐会演奏的最好状态,就是创作者、演奏者和听者之间产生一种“共振”。我演奏时被作曲家“震动”,再去感动听我演奏的人。演奏家都是“传播器”。 

东方早报:你说过,你的表现欲望不是很大,这是你的短处,也是你的长处。现在表现欲还不是很大吗?

王健:对,我现在还是这个状态。这是天生的性格,有些人就是喜欢和人交际,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在音乐中喜欢用音乐跟人沟通。对我来说音乐就是我心里对美的追求,对人生的一种探索,没有打算拿它来跟人交流,或非要“打动”别人的愿望。我也非常理解很多人把音乐当成一种交流手段,但对我来说,我只能说,我的音乐都是拉给自己听的。我也不知道别人到底想听什么,我只能拉自己喜欢的音乐。   

回归拉琴本身的满足感

东方早报:父亲从小对你要求特别严,现在你功成名就了,他还会在琴艺上给你指点吗? 

王健:现在还会。每次听完,都会提意见,有时觉得速度太快了,声音太干之类的。不过,我会坚持自己的理解。不管是父亲还是老师,我自己没有理解消化的意见,是不会服从的。所以,我在耶鲁时我的老师说,我是他教过最让人头疼的、最顽固的学生,但也是他最喜欢的学生。 

 

东方早报:如今过了不惑之年,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中,大提琴是否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王健:小时候大提琴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上小学后,这是一个可以炫耀的专长,就特别有兴趣练琴。从10岁开始,觉得它是一个累赘,整天练啊练啊,很不开心。到美国后发现它是我的“救命稻草”,因为只会干这个,也学会了珍惜。25岁左右开始确信它是我的人生伴侣。到现在觉得它是我的精神伙伴,拉大提琴非常有满足感。 

我小时候看到的搞音乐的都是在文工团里,然后是一定要会一门本领,否则就要“上山下乡”。到了美国后,我发现原来有“职业演奏家”,看到他们台上的表现,很羡慕,激发出我的一种向往和斗志。我很快就开始了职业演奏。开始职业后,我比同学们早赚钱,心里也很满足,但在路上跑多了,发现人生其实挺孤独的,经常到处飞,每到一个地方什么人都不认识,演完又去另一个地方,很快又说再见,很难建立深厚的感情,慢慢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又回归到拉琴本身的满足感,才觉得大提琴是最重要的陪伴。 

东方早报:年轻的音乐家追求更好的技巧,试图获得认可,你最看重哪一部分? 

王健:可能年轻的时候在意自己的履历,在哪些场所演出,和哪些乐团、指挥合作。但都得到以后,回头想想,也不过如此。但音乐又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你永远都要去追逐它。

东方早报:现在,年轻人更多依靠国际比赛出名,但国际比赛越来越功利,而选拔出来的人越来越机械。你当初出道时并没有依赖比赛,如何在比赛和艺术感染上平衡? 

王健:比赛往往会选出一些技术上比较完善的音乐家,其艺术性可能会有所遗漏。技术的完善度可以打分,艺术的感染力是仁者见仁的。但是,有时候只能用比赛统一标准。所以,我会跟我的学生说,先保证所有的正确性,再考虑个人表达。但我觉得一个天才的演奏家还是有机会通过比赛出来的,这两者不是不能兼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