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季顺: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组图)

季顺: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组图)

2012-10-25 09:33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季顺(右)随代表团赴德国表演现场与时任我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中)交流 

季顺(右)随代表团赴德国表演现场与时任我国驻德国大使吴红波(中)交流

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 

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

一个奇形怪状的葫芦,一把普通的烙铁,只需要这两样东西,季顺就能完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在季顺看来,火绘葫芦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只是掩盖瑕疵,葫芦跟纸张一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完全可以独立承载艺术的载体。

 

从诗歌创作得灵感

季顺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画画,他笑称自己的婚姻也是因画结缘。据季顺回忆,从小因为能画所以一路下来担任了各种绘画工作,“分到兵工厂的时候,画了很多大型广告画。油画、国画什么的都干过”。后来季顺曾在媒体干过一段时间,因为金融危机的关系,所在集团破产,季顺所在的办事处也被撤销。所以之后季顺决定自己开一个画馆,正是这个画馆让季顺接触到火绘葫芦的圈子,“当时一下就感觉特别能接受”。

“那个时候,圈里很多玩这个的根本没学过画画,都是种的多。其实真正画得好的,不愿意干这个,都跑去正经当画家了。所以火绘葫芦那时候没几个画得特别好的。”季顺回忆着当时的情形,“因为一起玩这个的几个人都是画画的,有几个画仿古画都能以假乱真。而且那个时候市面上做火绘葫芦的都是以做民俗为主,就是简单将画移植到葫芦上。但我们用葫芦进行了创作,把它当成宣纸之类的载体,所以也就因此在圈里出了名。”

说起自己创作中的成果,季顺滔滔不绝,“刚出摊儿时碰到过一对夫妻,在我们那转了很久,对比了很多家手艺,最后就指定我来烫他们的葫芦,而且一下就让我烫了5个,我从那时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可以挣钱”。季顺显得非常自豪。据他介绍,现在很多人烫好葫芦之后,可能要很多天才能卖出去,但是他烫好的葫芦很多时候都是刚烫好,就被人买走收藏。“曾经有一个葫芦上面有个大口子,我根据造型就把它创作成一扇开着的门,再配上一些意境,刚一烫完,一位老人就给买走了。有时我也会幽默一把,比如一次烫好后我落了一个款叫‘赵公明(财神真名)’,结果也是一做完马上就被人买走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说起创作思路,季顺有着十分与众不同的心得,“我的创作得益于诗歌。因为两者思维方式不同,诗歌创作时,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别人用过的绝对不能再用。虽然思维方式不同,但又有互相借鉴的地方,用这个思路研究火绘葫芦,恰恰能够出奇制胜”。据介绍,季顺的新诗集马上就要出版,而此前他已经连续出过三四本诗集了。“诗歌创作对我特别有帮助,很多学生跟我交流创作心得时,我都推荐他们先研究写诗,学习写诗的方法。”这件事也一直被季顺身边的人误解,对此季顺笑称,“我老婆就对我有误解,以为我不专心烫葫芦,老想当诗人、作家,其实都这岁数了,当什么诗人。不过老实讲,我觉得我在诗歌里的成就比烫葫芦要高,诗歌可以信手拈来,葫芦得费很大劲”。

 

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

用温度烫出艺术的痕迹

 

火绘艺术有讲究

从事火绘葫芦的人都知道,火绘的技艺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两汉时期比较鼎盛。这门技艺曾经也是宫廷艺术,因为开始的时候不是烫在葫芦上,是烫在木板、扇子、家具上。从明末清初才正式烫在葫芦上。因为没有很详尽的文字资料,所以这些都是大家口口相传留下来的。

说起如今火绘葫芦的发展,季顺形容自己现在“顶着极大的阻力在从事这个行业”。季顺表示,现在很多行业内的专家都牢牢遵守着一个观点——好葫芦不烫、烫葫芦不好。不过在季顺看来,这个观点已经有些过时,“现在市面上好葫芦比破葫芦多,那我为什么有好的不烫?难道非得等它破,或者我去找个破的才烫?”

在季顺看来,葫芦之所以不能像核桃、手串那么普及,就是因为关于葫芦的知识太多太深了。单是选葫芦就很有讲究,选不好葫芦,最后出来的作品也不值钱。“很多人玩一辈子都能出现看走眼的时候。”

烫葫芦的讲究更是不少。对此,季顺的观点是随型。他拿出了一个造型为麻雀的水平椭圆葫芦,“为什么选择烫成麻雀,因为麻雀有一个特点就是缩脖子,这个葫芦的前半部分刚好不太正,所以烫了一个微微有些偏头的麻雀,既结合了葫芦本身的形状,还能体现出动感,麻雀瞬间就活了”。根据葫芦的造型选择合适的图案非常重要,最近季顺就拒绝了一位顾客的要求。“有一个人拿了五把葫芦让我烫鸟,整个造型烫成鸟太难了,我说我不能因为钱接这个活,烫不像最后砸的是我自己的牌子。”

“从技艺角度讲,玩的就是火候;从画面角度讲,玩的就是创意。”季顺如此概括自己的这门技艺。据季顺介绍,这门技艺中烫功掌握了就是高手。根据葫芦皮的情况,可以烫出各种不同的效果。而且很多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用不同习惯烫出来的也有各自的味道。所以对于火绘葫芦这门手艺来说,很多季顺掌握的别人无法掌握,但同样别人掌握的季顺也无法掌握。

他介绍说,通过烙铁行笔的速度可以控制温度。一定要把握好火候,温度过高就会有糊点,只要一烫糊,葫芦就碳化了,也就不亮了,追究起来是要赔偿的。温度低了色容易掉,烫葫芦允许重复烫制,但基本上火候掌握好的就能一次性完成。

 

火绘传承须沟通交流

说到这门手艺的学习,季顺表示自己并没真正跟别人学过,“这个行当世家很少,当然不能完全说没有,毕竟这个行当养不了家。从根上来说,这个技艺发明的本意只是给葫芦遮丑,美容。葫芦有毛病了就给烫一下,进不了大雅之堂。过去的达官贵人都不玩这个,所以这门手艺也挣不了钱”。

季顺表示,如今这门手艺基本是社会传承,不是一代一代拜师传下来的。主要是同行之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交流切磋。“不过有时候也不好学,都说‘同行是冤家’,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之间都避免切磋,手艺全都保密,学起来很困难。”季顺有些无奈地表示,“有时候你看到人家正烫呢,想过去看看,结果人家一看你过来了马上就收起来了。这样不好,现在我的好多绝招都不保留地告诉人。现在全国从事烙画的估计得有十几万人,但有一大部分主要是烙板画,烙葫芦行业里真正名家很少。我现在只能做到自己不保守,我已经给很多人上过课了,都是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这门技艺。”

“现在很多烫葫芦的人思路都很窄,就是打不开,总是指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那点东西,老是那种器材、那种套路。即便现在有了电烙铁、喷枪这样相对现代的设备,很多人还是离不开民俗那套,所以火绘葫芦总是被归于民俗。”

对于火绘葫芦的未来,季顺相信这门手艺最终会被世界接受,“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它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载体,还只是把它当成工艺、民俗的东西去理解。这也制约着它的普及。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齐白石、徐悲鸿如果在葫芦上创作,即便创作的不是民俗的东西,肯定也值钱”。

“现在火绘葫芦的市场受到约束,主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民俗工艺品,哪儿都是,所以市场价值就一直上不去。现在最贵的葫芦都卖不过万元,谈何挣钱?”季顺感慨地说,“如果按照艺术品的理解去卖我的作品,就能大大提高它的市场价值。一个葫芦可能值100块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卖出去。我烫一下之后,现在就能卖到几千块钱,这就是因为市场认可我。”

谈到现在的传承,季顺也实话实说地表示,“现在收徒弟就是耽误人家的时间,难学不说,学会也养不活自己。所以我现在只是把这门手艺传给我自己的孩子,然后未来再出些书,算是为这门技艺的传承做出点贡献”。

商报记者贺陈慧姜子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