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文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须重视西方市场特点(组图)

中国文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须重视西方市场特点(组图)

2012-11-23 12:03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2年伦敦书展期间,莫言在中国外文局展台前手持《中国文学》与该系列图书的编辑合影。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地位的主渠道。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关注骤然增加。那些反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中国人民生活情感的文学作品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广大国外读者渴望第一时间欣赏到第一流的中国文学。但与中国每年引进的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相比,中国介绍到海外的文学作品总量依然有限。如何使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和出版界在努力探索的课题。

 

图为面向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读者的三种版本《中国文学》系列图书第一辑。

1.中国文学加快步伐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从数量上来说,总量有限,相对量在增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姚建彬说,从绝对量来说,输出和输入情况极不平衡,与国外翻译到中国的文学作品相比,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到国外的数量仍旧偏少。据估算,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每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1000多部,而其中被翻译到国外的不过10%左右。

不过,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步伐在加快。据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所做的一项调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共有近700部中国当代作家的纯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其中2/3是近10年翻译出去的。何建明说:“后10年是前20年的2倍,从这个比例也能看出来,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力度和规模都在增大。”

 

近年来,欧美出版界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显著增加,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中国成为畅销书的作品同样也会受到欧美出版界的青睐。余华的《兄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阿来的《尘埃落定》、姜戎的《狼图腾》、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等作品都在国内热销后实现了版权的大规模输出。对此,何建明说:“与国外作家相比,中国作家有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庞大的市场。尽管和80年代文学热时不能比,但现在一本畅销小说在国内少说也有十几万的销量,这对国外绝大多数严肃作家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在中国能卖这么多?’这本身就是国外出版商非常感兴趣的。”

何建明认为,十八大的召开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注入了新的动力。他说,未来5到10年之内很有可能会再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海外的规模一定会越来越大。他分析说,一方面,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外对中国文学的关注程度在增加。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学家从事创作的热情和向海外推广的自觉性。何建明说:“莫言当然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但与莫言同样水平的中国作家还有一大批,他们的许多作品也极为出色。如果把他们的作品都翻译出去,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学的理解一定大不一样。”

目前,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国内外出版社之间的版权交易,二是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资助国外译者和出版商翻译出版,三是国外出版商直接取得中国作家的授权翻译出版。前两种方式约占90%,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渠道。

“作品走出去,作家也要走出去。”何建明说,近年来中国作协每年组织作家代表团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国际出版盛会,每年会有10到20个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国交流访问,此外还组织国际写作营、国际汉学家论坛和国际翻译家论坛。“把国外翻译家、汉学家和出版商请进来,和中国作家直接交流,许多当代作家的最新作品就是通过这个渠道翻译出去的。”何建明说。 

 

2.“走出去”须重视西方出版市场特殊性

不过,受制于西方出版市场的特殊性,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途径仍旧有限。姚建彬说,很长时间来,中国文学的读者局限在国外的汉学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渐渐扩展到大中小学生、国外的中国文学爱好者等其他团体,但读者接受范围总体而言还是偏小。另外,受到翻译和传播渠道等原因的影响,反映当代中国人的作品还不能及时迅速地流通到国外。

实际上,能够登上欧美畅销书排行榜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极少。这一点在美国这一最大最重要的图书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出版界长期存在一个“3%”的怪圈——外国翻译作品占美国图书的总量从来不超过3%。“美国人不爱读外国文学”成了美国出版商的共识。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海鸥曾和美国最大的几家出版企业如兰登书屋、哈珀科林斯等有过深入交流,她说:“这些大出版社的CEO都承认,外国作品翻译得太少,这其实反映了美国作为强者的傲慢。”

受到美国读者冷遇的不仅仅是中国作家,就是非英语的西方作家也一样。2002年德国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并翻译出版了3782种图书,而同期美国只从德国引进了150种。同属西方文化、同属发达国家的德国尚且如此,作为文化传统迥异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文学和文学家不为美国大众所知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美国出版商而言,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差不多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事。出于财务安全,很多出版社并不愿意冒险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只有一些独立的小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在坚持出版外国文学。莫言小说的美国出版商Arcade出版社就是一家独立的小型出版社,他们坚持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公司创始人的偏好。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在接受上海一家媒体采访时曾说,商业出版社绝对不会长久地卖销量很少的作品,目前美国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每年大概出版三五本的样子。“可是呢,现在卖得如何我不大知道,但是一定不会很畅销,绝对不会的。”葛浩文说。

张海鸥说,相比较而言,欧洲人特别是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读者对外国文学的热情要高得多。据调查,欧洲图书市场30%以上的图书是翻译自其他国家的作品。但由于英语是世界语,一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以后,再被其他语言翻译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所以还是要高度重视英语市场。

针对西方出版市场的这种特点,有业内人士建议多种途径增加对外国译者和出版商的扶持,在版权、翻译费用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提高他们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翻译的问题非常重要。这次莫言能够获奖,和葛浩文、陈安娜等人高水准的翻译有直接关系。”张海鸥说,尽管他们的翻译对原作做了相当程度的改写,但无疑更符合当地读者的欣赏口味。她认为,以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效果不甚理想的重要原因就是翻译质量差。她说,有的译者不是以外语为母语,对于文学作品里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之处理解不到位、翻译也不到位,所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优秀的翻译往往要价很高,国外小出版商难以承受,如果国内相关部门能适当提供一些翻译费用的补贴,相信有助于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3.“走出去”也要“三贴近”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中国文学界和出版界依然在默默努力。

今年5月,中国外文局下属新世界出版社和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编辑出版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三种版本的《中国文学》系列图书。张海鸥说:“中国作协和作家出版社拥有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版权,外文局的翻译力量和对外市场化运作能力也很强,双方合作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为了使这套书更加贴近国外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合作双方在作品选择、翻译质量乃至开本大小、字体字号、封面设计等方面狠下功夫。张海鸥说,“我们选择的全部是2000年以来中国作家的作品,反映的是当下最鲜活的中国社会生活,力争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共鸣。”入选第一辑的作家包括铁凝、韩少功、范小青、张翎、潘向黎五人。题材包括婚恋、医疗、养老、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张海鸥说:“现在是地球村时代,这些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目前,《中国文学》第一辑三种语言版本已顺利出版。在今年的伦敦书展上,该系列图书实现了向英国和格鲁吉亚等国的版权输出。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是另一项重要的“走出去”工程,该项目由国家汉办批准立项并全额资助,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联合承担。姚建彬介绍说,作为实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的重要突破口,英语杂志《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Today,CLT)2010年在美国创办。《今日中国文学》向英语世界介绍当代中国优秀的作家作品,每一期都主推一名作家,目前已经推出了四期。杂志参照了美国的《当代世界文学》杂志,是一本真正由中方完全掌握主编权限,由中外双方共同著、译、编、校,面向英语世界发行的刊物。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计划在5年内出版由10部作品组成的“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2011年底,“今日中国英译丛书”中的第一本,诗人食指的诗歌选集《冬日》已经正式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中的第二本,莫言200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已经由葛浩文全部翻译成了英语,将于2013年年初出版。本丛书中其他各书的审读、翻译、编校、出版等工作也正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

姚建彬坦言,翻译的困难不在于选择哪些作家、哪些作品,而在于怎样把我们选定的作家作品翻译出去,用英语世界的人认可的高水准的语言传达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他说:“《今日中国文学》编辑部达成了共识,尽可能聘请母语为英语,且对传播中国文化、译介中国文学有热情和经验的高水平翻译家参与我们的工作。而高水平的译者通常意味着要支付高额的报酬。这也是很多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面临的共同困境。”

尽管面临着许多障碍,但在何建明看来,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途径。“文学是客观的、立体的,充满思想与情感,最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尤其是今天,国外对中国的兴趣在增加,许多外国人都想知道当代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在想些什么,这就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何建明说。

记者张贺王珏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