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

2012-11-28 08:46 文章来源:hi艺术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今年众多主推“年轻”的群展中,“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个。在接受采访时,王璜生一直在慎重地使用“筛选”这个词,强调“田野考察”才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反思了国内挖掘年轻艺术家机制上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太急功近利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将它变成在当下的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思想表达。

 

Hi艺术=Hi王璜生=王

当下的问题也许就是明天要面对或需解决的

Hi:出于什么动机,使你们目前策划这么大的推广年轻艺术家的活动?

王:年轻人能够得到市场、学术等各方面的关注,当然是好事。但无论你是做市场,还是做学术,我觉得出发点都要单纯一点。做市场你就按照市场的规则认认真真做市场,做学术就要按照学术的严谨态度去做学术。作为被关注者的艺术家同样也应该单纯一点,也就是要保持一种正常心态。你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自己在坚持什么东西,自己心里要有数。艺术家必须要保持一种独立的艺术性,这种独立的艺术性既包括面对市场的冷静,尤其包括面对学术的清醒。不能说市场怎么样你就觉得该这样去做,尤其对学术的“迷信”,迫使你感觉好像应该去认同什么。这两个方面都是艺术家应该保持警惕的。

Hi:“未来展”设定35岁这个年龄界限的意义和标准是什么?

王:选取这个年龄段作为参展艺术家上限,主要考虑的是从院校毕业的年轻艺术家在社会上历练的时间段。粗略算起来,这些年轻艺术家在社会上经历的最长的磨练时间基本上是在10年左右,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段较为客观的观察研究期。这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设定35岁年龄限的意义。当然,其实定在37岁也未尝不可,只是我们习惯性地讲究用整数,因此就定在了35岁。

Hi:对于即将走出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而言,这个展览在某种意义上会不会有一定的未来导向性?

王:我们完全没有这样的想法,说它代表“未来”太严重了。首先,“未来展”这个词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它更多等同于“年轻”或者是“青年”。因为年轻人是一个走向未来的群体;其次,我们的展览是立足于当下“青年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指明方向的运作。当下的问题也许就是明天我们要面对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在研究当下“青年问题”或者是“青年艺术”问题,而不是在预测未来。

 

需要更好的机制去挖掘年轻艺术家

Hi:“未来展"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提法,但现在的展览、策展人似乎更多是在“提名”,年轻艺术家名单重复出现在各种展览中,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机制去挖掘年轻艺术家?

王:你谈到的这个“机制”的设想很好,我们的确需要一个健全的机制,使更多的策展人、批评家,包括美术馆馆长更加全面地了解年轻艺术家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去发现一些问题。我个人认为未来展的出发点和它的工作方式能够为这种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你说的“提名”这种现象的确非常严重,也普遍存在。很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这些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在中国当下都忙忙碌碌,但我们的确需要更为安静的、以负责任的态度尽心去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与他们交流,去发现他们内心所想表达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做美术馆馆长需要好好检讨的地方。

Hi:你有横向比较过中国和国外年轻艺术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王:如果从众多重要的或者边缘的一些双年展去看,国外的优秀策展人、艺术家普遍将这种艺术实践作为一种实验的过程,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拷问过程,或者是社会问题的参与过程。我刚刚去韩国参加了首届世界双年展论坛,前几天在CAFA美术馆也举办了“博物馆与公共关系”论坛,论坛上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卡罗琳谈到,艺术家,尤其是大部分年轻艺术家,应多以一种实验性的态度来完成作品,并不首要考虑艺术作品是否能变成在市场上被运作起来的作品。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去探讨:是当代艺术越来越走向非艺术化?还是国际上对所谓年轻艺术家考量的角度是从对一种当代文化问题的表达、一种尝试、一种介入?我认为这种介入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相比较之下,中国现在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太急功近利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将它变成一种精神,变成在当下的社会中发生作用的思想表达。如果年轻艺术家仅仅是为了创作一件“作品”,“作品”的形态和目的又往往容易成为画廊关注的对象,这样,艺术家对社会问题思考的出发点和深度就可能容易被忽略。

Hi:就你个人而言最看重艺术家什么品质?

王:我看重艺术家的是他潜在的对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责任,对社会的一种介入,一种关注社会的思想,尤其是对社会文化问题的持续追问。

 

新的生活体验需要新的视觉形态来表达

Hi:“未来展"似乎架上的作品并不多,大多数是影像、装置之类的观念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王:其实这次展览架上作品已经不少了,为什么公众仍然会感觉少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架上绘画所占用的空间相对比较小,比较静态,它的视觉和精神张力所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少。第二,还是回到第一个问题,架上绘画的艺术张力在哪里?在当下这个多元的社会里,我们接受的信息非常立体,平面作品的可能性又在哪里?并不是说它没有,但是要思考和探寻,要找寻它可能的突破口。比如刘小东,这几年来一直在用一种绘画行为来介入实现,使平面绘画通过现场感、尺寸、资料、记录、影像等,获得新的突破口和可能性。

Hi:80后艺术家现在如此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哪些?

王:其实我也老在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是’85前后从混乱中冲出来的那一代艺术家,一直占据社会也包括市场的重要位置。社会其实也在期待新的力量的出现,以打破某种稳定性,需要另一种新力量来推动艺术史的变化;第二,主要与市场、资本寻找新的需求有关,资本积累以后必须转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是寻求一个更大投资的可能性,资本运转、分配也需要新人出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总在向前发展,我们当下的社会已经与造就’85艺术家的社会情境有了本质不同。新的生活体验需要新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新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