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组图)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组图)

2012-12-13 08:06 文章来源:中新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

当地时间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图为莫言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握手致意

近日,莫言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在公开场合共展示四套服饰搭配,其中,既有个人符号浓厚的印满篆体“莫言”的衬衣,也有中国传统服饰中山装,还有符合西方礼仪的燕尾服,秉承其一贯低调稳重个性,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传统完美融合,获得外界一致好评。

 

五套礼服造价不贵

设计师:传达善良朴实

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此次瑞典之行共准备了五套服饰,目前曝光的已有四套。分别是首次亮相时穿的黑西装配印满篆体“莫言”二字的衬衣;同样的黑西装配深蓝衬衣;中山装和燕尾服。

“服装的成本造价上非常得便宜。”设计师陈蓓曾对媒体透露,此次莫言全套服饰的面料并不考究,“莫言和他的家人都是善良、朴实的人,正是他们的这种气质激发了我的一些灵感,用普通的材料传递出一种精神语言。”

考虑到莫言的文人品位,陈蓓在设计上尽量用简洁的、随意的线条,并希望能彰显出“外表低调,精神奢华”的中国式优雅。

燕尾服曾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非常修身,拉长腿型

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莫言身穿的燕尾服引发了争议,有网友认为“不伦不类”,更建议称应该穿民族服装。

其实,这是诺贝尔颁奖颁奖典礼和晚宴严格要求——颁奖典礼上男士可以穿西装,但是必须是黑色的西服;晚宴则必须穿黑色的燕尾服。

另外,选择燕尾服而不是西装,也说明了莫言对诺贝尔奖的看重。在西方,这种男性服饰比西装更为正式和讲究——衣领需要与服装同色的缎子制成,裤子是两侧装饰有黑色缎带的黑色长裤。礼服里面一般着白色衬衫,另外要搭配白色手套和白色领结。脚上还要穿黑色袜子配黑色皮鞋。

时装编辑邢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莫言穿燕尾服不仅不会暴露身材缺陷,反而能很好地修饰身形,能够拉长腿形,凸显腰身,合体的剪裁和流畅的线条恰到好处地凸显出儒雅风度。

 

细节倾诉中国情怀

诺贝尔奖不同于明星走红毯,莫言的作品和他本人已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并不需要依靠一件简单服装来体现,但是他依然选择穿有中国元素的服侍远赴瑞典。

细节1:灰色衬衣印满篆体“莫言”二字

12月5日,莫言离开北京时曾说:“服装是个人喜好,穿着有意思、愿意穿就穿,我会遵照典礼有关要求,入乡随俗。”

现在看来,莫言的每套衣服确实都非常“有意思”。在诺奖新闻发布会上,莫言身穿印满篆体“莫言”二字的衬衣首次亮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业内人士对莫言这件衬衣同样赞不绝口,邢远夸到,“不仅具有设计巧思,将莫言的姓名巧妙糅合,将具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篆体转化为图案代入,打破衬衫中规中矩的单调感,整体色系和谐统一。”

细节2:中山装胸口“莫言”篆体印章和“中国红”

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诺贝尔奖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讲故事的人”。莫言用大段的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然后谈了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起源,最后用了三个哲理故事来收尾。

当天,莫言身穿的中山装为他加分不少。这种中国式正装不仅传达出他对大会的尊重,细节中也散发出浓浓的中国味——除了胸口上装配小篆体‘莫言’二字的印章,衣服扣眼及接线处均由红色丝线缝制。

“用细节说话”正是陈蓓这次的设计的最大理念,确实也获得一片赞誉。相比许多网友所建议的穿汉服参加诺贝尔奖,时装编辑邢远认为,“红色是中国的传统经典色彩,在细节处体现中国文化,更为合宜。”(张曦)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2)

当地时间12月6日中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亮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在瑞典学院出席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这是莫言得奖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首次公开亮相。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3)

北京时间12月9日晚,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应邀来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发表演讲。诺奖得主演讲是斯德哥尔摩大学每年的“保留节目”。

 

解读莫言瑞典之行服饰:细节倾诉中国情怀(图)(4)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12月7日傍晚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题目是《讲故事的人》。莫言以回忆母亲为线索,讲述了他本人记忆中最早的、最痛苦的、最深刻、最后悔的四件事。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