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文人画与画家画(图)

文人画与画家画(图)

2012-12-17 09:06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朱耷荷花水鸟图165.8×4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编者按:关于中国画创作方式的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画在近当代前进的步伐。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方式,中国画在发展演变中,被赋予了沉重的精神寄托,甚至于有些时候,其自身技与艺的要求,被大而空的精神指向所替代,而中国画之“真”却少有人肯于直面正视。

 

 

艺术是多元的,更是经得起争鸣的。困扰一定意义上也是前进的萌芽。历史上,每一次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都与一批艺术家对某一时期既定模式的抗争相依存,今天中国画家的创作将来能够成为后学心中的传统,势必也需要历经质问甚至质疑的过程。

本期所刊王赞这篇关于文人画与画家画的文章,代表了当代中国画界的一种声音。这一论点的提出,其意义在于正视了中国画与今天时代的关系,画家站在自己的立场,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剖析。我们也希望通过此一类问题的提出,引起更多中国画创作者和研究者们的讨论。

  ■文人画的基本精神支撑即文人的素质,在百年发展中逐渐地缺失,其基点已渐渐远离今天的绘画创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味强调以文人画的标准作为绘画终极发展目标是否合适?

■我并不反对文人画,对于作为绘画创作者的画家而言,需要明确个体的内心追求,也需要找到属于并适合自身的绘画之路。应该也必须让绘画回到画家群中去“开花”,让创作回到绘画本身,如果画家的作品贴近了内心情怀,无论是文人情怀还是画家情怀,都是好作品。

辞海“文人画”释义: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绘画史名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宋苏轼提出“士人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发抒“性灵”或个人牢骚,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其末流,玩弄笔墨形式,颇见空虚贫乏。

 

 

有关中国画创作的思考,一直困扰着当代的众多画家。在一定意义上,围绕中国画创作的本源性思考得不到合理清晰的解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势必还将会有更多争论。

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探讨与争论,是一定时期之内一定群体所共同面临的话题,应该说,这一现状实际上已经困扰中国画坛很长时间。而观念之所以无法突围,究其原因在于本源性问题的讨论缺乏一个正确合理的层面,在论点与论据平行而无法交叉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争鸣,其结果无异是徒劳的。

之所以这种情况出现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是因为绘画的传统、时代的变迁和画家的经历告诉我们,文人画和画家画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而往往在指向绘画的某种具体价值判断的时候,两者又容易被混为一谈,从而加剧了矛盾的冲突。

不同价值体系下的绘画方式,决定了彼此间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下,从事绘画创作的个体都可以有属于自身的主张和研究重点,而束缚创作者的恰恰是对不同价值体系的判断,让身为创造者的画家们总在怀疑绘画方式的价值,忽略了绘画原初的功能和意义,因而,也只有在这一切被厘清之后,创作者在观念上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在艺术创作规律上,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过多的干扰与缺乏思想性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和约束创作者的激情与热情。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找寻中国传统绘画最本源的精神追求,在今天,当我们试图追问的时候,就需要明确文人画和画家画之间所应当具有的清晰的界定和厘清,也只有这样,中国画创作者们才会少一些干扰,多一些自由。

翻看美术史不难发现,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绘画的发展,从古至今都是依据传统源头而为之,即使是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同样是依据传统进而打破颠覆传统的进行方式。在这里,我并非提倡打破传统,相反,是追溯真正的传统。绘画创作的观念问题,需要后来人不断溯源过去,不断反思今天。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口号式的坚持,而忽略传统文化精神的内髓。如果仅仅是一种口号式的继承,那么,我想这种继承是需要打问号的。

 

 

艺术的发展,其方式是不断推进又有回归的迂回式,且总是处于螺旋式的上升之中。从原始陶器上的彩绘纹路,到长沙马王堆的T型帛画,在中国绘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真正经历文人画的历史不过千年,而中国绘画本身有很多类型和方法,当接续传统的时候,不能忘记什么是中国绘画真正的传统,什么是更深层次的传统。这对于创作者更为开阔并清晰地思考创作问题,反思我们的艺术创作之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艺术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尊重历史,尊重千余年以来的文人画创作,也特别崇尚这样的写意精神,特别是感受到了中国绘画艺术因为有了文人的介入,而使得绘画有了图像以外极高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形成中国艺术特色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切,已无需过多褒奖,但当我们再次审视的时候会发现,近百年的文化发展使近代尤其是当代人,文人画的基本精神支撑即文人的素质,在百年发展中越发的缺失,其基点已渐渐远离今天的绘画创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味强调以文人画的标准作为绘画终极发展目标是否合适?没有了文人的精神,何以成为“文人”,不成为“文人”,何以创作文人画?这一切,都是我们反思时必需面对的现实情境。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分析以往的绘画现象,也能从中得到启示。清中期“扬州八怪”群体的出现,是采取避世、清高、远离世俗的方式,来对主体文化进行的反抗,这一群体的出现恰恰说明人们需要多元的艺术形式,恰恰说明艺术创作不能由一种形式来统领创作的总体格局。从近代到当代,很多大师在这方面有着明确的体会和追求,比如林风眠,也比如吴冠中,他们懂西学,也懂中国画,他们的创作学贯中西,从根本上是将自我摆在了一个画家的位置,他们是以一名绘画创作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因而,我认为他们的创作更为纯粹,是画家的画,而非文人的画。

 

 

厘清传统,并非是要求创作者在初学阶段便笃定一种成长方式。我长期在美院教学,对于这样的体系比较有感触,任何一种教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成果,都不是简单而论之的,其背后有巨大的时代要求。任何学校在培养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时,都会提倡独特的具有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是我们掌握和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手段。美院的教育方法是具有特色且成果显著的,所以,用高层次的理念来否决基础教育的体系是不合适的。

我并不反对文人画,对于作为绘画创作者的画家而言,需要明确个体的内心追求,也需要找到属于并适合自身的绘画之路。如果一名画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可以将文人画作为个体创作的方向发展,而也有一些人,尽管不具备文人画的修养基础,但其有很好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理念,这样的人也应该有属于自我的发展空间。

因而,应该也必须让绘画回到画家群中去“开花”,让创作回到绘画本身,如果画家的作品贴近了内心情怀,无论是文人情怀还是画家情怀,都是好作品。在今天大量新兴媒体冲击的时代之下,人们时常追问:绘画还有意义吗?我的回答是,新兴媒体无论如何冲击,它仍然无法替代绘画,因为绘画本身给人的冲击和震撼,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这一视觉方式的记录,决定了其存在的意义。这也回应了文人画和画家画的不同,文人画类似于多媒体,以诗词、学养等表现无法用绘画表现的内容,相比而言,画家画则更为直接,也更为纯粹。

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通过中国文化不同类别的渠道,渗透表达其中,假如没有了文人传统,中国绘画自然也会失去许多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这是无可厚非的。绘画从起源上本身是一种单纯独立的艺术形式,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记录与感受。如何创作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而又不借助其他媒材的手段,这种发展之路,我觉得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更为直接并纯粹地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精神,也就需要今天的画家们投入更多的思考。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