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大报帖》《妹至帖》与王羲之无关

《大报帖》《妹至帖》与王羲之无关

2013-03-25 13:39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周详

在日本,这几年连续出现两件“王羲之书作(唐代精摹本)”。一叫《妹至帖》,1973年面世,2007年拿到香港拍卖,结果流拍。二叫《大报帖》,2012年面世,日本媒体正在猛力炒作,中国一些书法学人也跟着随声附和,说它是可靠的王书“唐摹本”。

不久前,祁小春先生(在日本研习、工件多年,后被引入南方某大学当书学教授,对王羲之研究较多)更有新的文章发表:(编者注:见本刊1月27日6版),说这两件东西“或可断为右军晚年书迹”,又说《大报帖》与《妹至帖》“原为一件”。

在笔者看来,突然冒出的《妹至帖》、《大报帖》不可能是王羲之手笔。日本商人说它是“王羲之”,并且拿到中国香港拍卖,会不会是在忽悠中国人呢?

《妹至帖》:“羸”“忧”都写错

《妹至帖》原藏日本民间,1973年前后才被说成王羲之书作,并且拿出来展示。为了抬高身价,人家就这么说了,就拿到你中国香港来拍卖了,你们中国人不是“不差钱”么?现在“王羲之”送上门了,爱信不信由你吧。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时有书学教授出来替《妹至帖》说话,相信日本商人会很高兴的。

然而,日本一下子出现了两件“王羲之”,这可能吗?

中国是王羲之的故乡,在中国,王羲之书作早已真迹无存,就连唐代摹本也已绝迹。清朝乾隆皇帝见了未必是王羲之真迹的《快雪时晴帖》,便高兴得饭也不吃了,把工作撂在一边,专设“三希堂”以贮之(另二“稀”是“大令”王献之《中秋帖》、“小令”王珣《伯远帖》),可见王羲之是何等的难得。

然而在日本,几年之间竟冒出《妹至》、《大报》两通“王羲之”。这又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其实中国古代,中韩文化交流远比中日文化交流密切,魏晋至隋唐期间,新罗、百济买走的中国书迹不计其数。中国、韩国早就没有了王羲之,日本却突然冒出两件,这样的概率实在让人怀疑。

 

我们不妨问问日本的文化商人,王羲之给朋友写信,写错了字他会发出去么?如果你们说“不会”,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你们的《妹至帖》是王羲之写的一封信,那为什么“羸”字写错了?此字右下角写成了“反文”,岂不在草书界闹了“国际”笑话?(见《妹至帖》)

草书“羸”字右下角必须写成草体“月”字形,这是起码的草书常识。王羲之书法传世甚多,他写到“羸”字也很多,右下角全是写成草“月”。比如《七月帖》中“知足下故羸疾”、“吾故羸乏”两处,无一不是“月”形。为何日本《妹至帖》却写成了“反文”?王羲之是“书圣”,写错字的情况也许会有,但是唐朝的“摹帖”之人,能容忍这样的错误谬种流传么?笔者查遍草书字典,发现这个意为“病弱、瘦弱”、读音为“雷”的“羸”字,右下角从来没人写成“反文”。祁先生说《妹至帖》中“羸”的写法可参看“《七月帖》、《桓公当阳帖》以及《蜀都帖》”,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王羲之从没写过《妹至帖》上这样的“羸”字。

这样,各位说《妹至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好像不大有说服力吧?笔者的想法是,这是书法水平不太高的日本人,在那里伪造“王羲之”呢。

《妹至帖》中那个“忧”字,也写得很成问题。王羲之身处忧患乱世,信件写到“忧”字不计其数。比如《都下帖》有“但运迟可忧耳”、“又加痢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七月帖》有“触暑远涉,忧□不可言”,等等。他写“忧”字,字形都是这个样子:轻下一“点”,然后重笔作“橫折”,完成“百”字形状后断笔,最后加一“橫”。而《妹至帖》写“忧”,中间不是“百”字形,整个字形倒像是“通”。翻遍王书,这种接近“通”形的“忧”字无有发现。

《妹至帖》仅仅十几个字,要命的错字就有两个!如此恶劣的书写,却要往王羲之身上联系,有点弄巧成拙了吧?

 

《大报帖》:用笔、行文恶浊

《大报帖》猛然出现在世人面前,当然吸引了喜爱王羲之的中国人。如果它真是王羲之作品,笔者甚至想建个议,建议中国的书法人自掏腰包,大家捐款把它买回国内也是值得的,就不劳国家文物局、故宫[微博]博物院费心了。

然而这个《大报帖》很不成器,怎么看也不像“书圣”的手笔。它的一笔一画,或重浊肥腻,或飘忽轻滑,恶俗而平庸,与王羲之传世名帖比一比,面目完全不同。《大报帖》字形更是稀松平常,结字扭捏,粗短苟且,精神萎顿,一片死气,哪有半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精气神儿?硬说这是王羲之写的字,那是对王羲之的极大亵渎。

在中国书法学人当中,笔者不是专门的教授专家,因此不愿乱发言,更不敢把那些似是而非的“王书”说得一无是处。但就自己读过的王羲之大量书迹来看,绝对没有任何一帖的用笔、结体与《大报帖》相近。传世王羲之诸帖堪称无懈可击,你找不出它有任何败笔,你无法说它的哪个字写得不好,它的章法、气息更是出神入化,洋溢着无限生动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振聋发聩的精神生机。然而反观这个《大报帖》,写字特点是提不起笔,一旦提笔却又压不住纸,笔画完全控制不了,导致笔画、结体、章法全无可取之处。其中多数的字如“大、报、期、转、也、知、快、当、感”等等,甚至连普通书法人的水平都达不到。“期、转、也、知、感”诸字不堪入目,看后让人感到心口发闷。“也、感”二字的斜钩简直是小儿科的水平。

这样低劣的东西,书法根底何在?艺术魅力何在?打动人的地方又在哪里?那些头面人物在说它是“王书”的时候,难道就没过过脑子?

值得指出的是,《妹至帖》、《大报帖》中都出现了“情”字,而这两个字右部的“青”,拐了几个弯,弯是怎么拐的,基本一模一样,显然是照着同一个字“摹”下来的。这让笔者产生了一个怀疑:祁先生说二帖是王羲之同一信件,那么王羲之能在《兰亭集序》写出无一雷同的“之”字,却在这封“信”中不讲究“字形调整”,难道这是可能的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