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书法及格线

书法及格线

2013-03-28 15:1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中国书协展览部、学术委员会在首图主办的“颐斋同门六人书法展”。在研讨会上,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博导陈振濂在总结讲话时,比较自然平和地指出,作为书法家,字写得好就是60分及格线,是基本前提,余下的40%部分是体现个人学问修养和创造力等综合素质,书法家比拼的是后者。笔者由此联想很多,现不妨套用一下“沈从文体”来表白自己的一孔之见:“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书法展览,策划过一些朋友举办的各种与书画有关的活动,读过不少书画同仁赠送的各种图文作品集,却十分赞同陈振濂老师关于‘书法及格线’的观点。”

 
上面所言“沈从文体”的母本原话是:“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种有意味、有内涵的模仿造句,就像学习书法碑帖的意临一样,可称之为格物致知的过程。近年来,笔者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曾与人交流过一个观点,那就是看当下的书法创作的问题,笔者以为:“书法,不需要创新!”这个观点的弦外之音,似乎与陈振濂老师所提出的“书法及格线”不谋而合。在此不妨试举几例,中国书协近年来就做好书法普及工作提出了“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观点,的确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授牌了不少兰亭学校,如2011年冬,笔者应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连家生之邀,参加了中国书协在澳门濠江兰亭中学的挂牌仪式,首次把汉字书法课程推广到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副主席苏士澍等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书法要进课堂,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国人当写好中国字等。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清华美院工作室导师苗培红倡导实施的继承与传承·苗培红师生书法展,近两年来先后在北京、河北、山东成功举办了多次不同内容的展览,但“继承与传承”是书法创作方向不变的宗旨。以上观点充分说明,书法与汉字是不可分割的,写好汉字是最基本的前提,书法本质上就是要继承和传承,继承就是要从古代书法经典中吸收营养,传承便是薪火相传,将书法发扬光大;否则,书法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毋庸讳言,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最高表现形态,蕴含着一个很朴实的道理,如果你把汉字真正写好了,把书法传承好了;那么其潜台词也就给出了一个陈振濂老师式的答案:“你的书法及格了”;而再言其他的大道理似乎多余。
 
书法热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复苏,到90年代的大热,再到21世纪当今时代,书法事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景象,其整体发展态势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是伴随着当代书法展览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然而,时下各种门类繁多的书法展览,对推动新时期书法事业的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毫不客气地说,大多数展事尚处在“书法及格线”上下徘徊。很多自称是书法家的人,甚至是名家的也不例外,那些以书法为稻粱谋的人,他们终其一生的不懈追求,令人感动;然观其水平也就仅仅停留在“书法及格线”上,很难看到及格线以外货真价实、令人称羡的东西。
 
诚然,民国之后,除了历史上诞生过屈指可数的少数学术大师外,当今书法的确无大师,大师是呼唤不出来的,也是打造不出来的。偿若有志于书法事业的人,如果真正解决了书法的本体问题,那么陈振濂老师所倡导的“书法及格线”之外的内容,也许还是有资格一拼的。纵观当下书坛丰富多彩的各种展览,其实已变相地沦为一个花花绿绿的古今诗词、格言警句和小品美文的手抄文本展览。如果体制无法改变和创新,那么这种状况也许还将在特定的时期内存在,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思考的问题。

    

   (本文作者系清华美院客座教授、中国网络电视台艺术台特约评论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