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艺术要坚守中庸之道的审美理想

中国艺术要坚守中庸之道的审美理想

2013-04-02 08:20 文章来源: 东莞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东莞时报记者李立

《中国画如何面对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不仅是中国的画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画在世界艺术版图上占据怎样位置的问题。3月30日,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刘斯奋做客东莞文联艺术沙龙,讲座中,他不仅梳理了中国画近百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指出了当下中国画面临的问题,更为解决这些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

丢掉个性,就会成为别人的附庸

刘斯奋先从近百年来中国美术的变局谈起,西方的绘画技法涌入中国后,为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成果就是,西方带有透视和人体解剖科学的写实绘画,让中国画家在人物画方面能够“画准”。自从引进西方的比例和解剖观念之后,中国画家对人物的把握能力大为提高,人物画因此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西方绘画注重写生表现现实生活,这对中国画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创作观念到表现技法都催生了种种变革。但随着变革的深化,将中国传统全盘否定的理念占据了上风,中国画的变革就进入了一种矫枉过正的误区。“本来是扬长避短,这一百年就变成弃长用短,这就出现很大问题了。”刘斯奋说。

“同样是一笔画出来的线,但中国的毛笔通过轻重徐疾快慢,抑扬顿挫的运用,就能把书写者的个性、气质、修养、性别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传达出来,引发读者共鸣。”中国画的线条造型有着艺术的独特性,也有着工具上的制约,刘斯奋指出一味学西方的体面造型,只能使中国画降格为西洋画的笨拙学徒。

 

刘斯奋认为中国画讲究留白,擅长以简驭繁;中国画的长处在于写意,但近百年来,中国画的传统被很多画家放弃了,失去传统的中国画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没有个性的画就像人一样,没有什么价值,也就难以得到尊重。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美术现状

讲座中,谈到现代美术界的种种现象时,刘斯奋提高了音调,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画既没有跟着西方继续演变下去,也没有从老祖宗成功经验中获得灵感,于是出现了一种“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现象。

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名参与过许多展览、比赛的艺术工作者,对于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刘斯奋看得十分透彻。他指出,当下的审美模式相对固化,一幅作品怎么才算完整,充分,深入等等,是依照西方早期美术教育所规定的那套标准,而当这一标准成为唯一标准时,就值得人们担忧了。

“现在你走进一些画展,一看画,觉得这些画都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刘斯奋说,尽管这些年各种美术展览办得热火朝天,多不胜数,但创作模式都是大同小异。即便有一些画法上好像拉开距离了,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而有一些不符合现代标准的画作,很容易被画展排斥,得不到关注和重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美术界内部并没有真正形成,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画坛现状,也是中国画面临的尴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加以改变,也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刘斯奋谈到,这种状态的后果就是中国画在世界美术殿堂中地位的缺失,世界美术殿堂根本没有中国画的地位。跟着西方学了一百多年,“尾随别人我们永远是学生,而且还是不合格的学生。”这是中国画的尴尬,也是一种悲哀。

 

恪守中国画的个性与传统

对于现状有没有解决之法呢,刘斯奋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无论是当前中国画,中国当前油画、版画、雕塑乃至一切中国艺术,都必须认真解决、始终坚守住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呢?刘斯奋用“中庸之道”四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审美是含蓄、内敛、不走极端、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文化品质。具体到中国画上,就是要重新发展以线造型,以简驭繁和侧重写意这三大优势。

西方绘画中,没有题材的忌讳,战争、死亡、流血都会出现在画作中,而中国画则讲究意境,更重视现实情节。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特色,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争取尊重的特点。像《东山报捷图》,明明是战争题材,画家则选取了一个战场之外的情景: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下棋,这一下子把众多意味锁在了画中。

刘斯奋还以导演李安为例,鼓励画家的创作:“我觉得李安作品很重要就是守住中国传统审美,他把武侠拍得跟舞蹈一样,在竹林里面打架,在飘,这是艺术画,这是中国审美,就算刀光剑影也是很艺术。正是因为他做到了好莱坞做不到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得到奥斯卡。”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