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长剑三尺新浪博客
在中国画的故乡和发源地,竟然买不到国产的好颜料,甚至要用洋人制造的“中国画颜料”,现在成为令人堪忧的事情。画家们对现有的颜料品种的贫乏深感遗憾。对中国传统颜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制作颜料的新品种势在必行。对画家来说,没有好的“柴米油盐”,就烧不出好菜。
国画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最好的国画颜料还是古时候的那种,现在基本上没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颜料都是化工产品。就说古时候的白色颜料吧,是用贝壳,珍珠一类的东西磨成粉制成的。画上去的东西过几百年都不会褪色的。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不仅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其中国画颜料的工艺和色彩体系在世界上理应是独一无二的。据资料介绍,中国绘画所用的颜料,在唐朝以前以使用矿物性颜料为主,唐代以后,植物性颜料才逐渐地在绘画中得到了应用。古时画家的颜料多为自制,到清朝中期,苏州出现了专门制售中国画颜料的民间颜料铺。中国画颜料的最大特色是取材于自然,而非化学合成,故有些以国画颜料绘制的文物有千年之寿而色新如初。现代的管装化学颜料虽然极大地方便了画家的使用,但却使画家们失去了了解颜料的来源、制作及质感的机会。并且管装的化学颜料在使用之后,经过托裱容易脱落及褪色,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根本无法与传统的中国画颜料相比。
目前国内也有极少数画家以古老的工艺自己加工赭石、朱砂、白色等颜料,以求作品保持中国画的高品位和寿命。按说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解决中国画颜料的某些缺陷应该不是难题,连画家自己都可以动手研制,说明其工艺也不是很复杂。谈及中国画颜料生产的现状,许多经销商、画家不约而同感叹,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都上天了,纳米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而颜料的研制竟不如古人来得精致!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日本将矿物颜料推进中国市场,过去主要在一些大城市行销,如今一些县城也可以买到。而英国一家颜料企业更是精准,其生产的中国画颜料专对中国市场,外包装汉字“中国画颜料”赫然在目。这些国外的产品虽价格高昂,是国产颜料的十数倍,但由于制作精良,色彩感觉纯正,仍大受中高端中国画家青睐。同样的赭石,国外的产品细腻得看不到沉淀颗粒,干后加水还可以再用,完全没有国产颜料那种粗糙,干后即弃的弊病。在一些大城市画材店里,可以明显看出,国产中国画颜料的货位越来越小。我可以断言,如果国内有关企业还沉浸在满足低端销量的思路中,中国画颜料这个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工艺,早晚要葬送在这一代人手里,消失殆尽,成为外国颜料的手下败将。更具潜在风险性的严重问题还有,上述那些目前大受欢迎的洋颜料,多以化学原料制成,除了会给中国画风格的纯粹性带来影响之外,根本无法验证在千百年之后是否能像传统的国画颜料那样长久不褪色?如果褪色变质,那毁掉的就不止是颜料,而是整个中国画艺术。
著名工笔重彩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蒋采苹指出:关于“随类赋彩”中的“彩”(包括色彩学和颜料学)记录和整理研究就很少。只有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和元代王铎的《写象秘诀》以及《芥子园画传》中略有记载。到是中国的颜料(包括石色、植物色、金属色)的品种和制法在唐代传入日本后有了大发展。日本出版有《中国的传统色》一书,日本还邀请中国颜料专家王定理先生编著《中国的传统色》色谱,其中选录的中国传统色色标400多种。至现代因为我们古籍中有关色彩学和颜料学的记载太少,所以研究很困难。
“中国画画家极少使用传统的矿石颜料,包括石色、有机颜料(植物色)、金属色(金银箔、金银泥等),而且还以为马利牌的管装《中国画颜料》为传统颜料。我去过马利厂,我知道这些管装所谓“中国画颜料”全部都是低档次的化学颜料,只是色相接近而已。中国画传统颜色中国画家都不用,不懂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人所共知,每个国家的每个画种都是以他们的画材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画不用真正的中国画颜料还敢称什么中国画!我曾经用“国将不国”的严重词彚来形容此等现象。”
中国画颜料与笔墨纸砚同列为画材,但后者为大家熟知的文房四宝,把颜料排除在外造成了今天的尴尬局面,笔墨纸砚现在都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唯有颜料在外,这是很不公正的,也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中国国粹要靠外国提供本身就是一个让国人感到屈辱的事情,蒋教授的话震耳欲聋,醍醐灌顶。我们看到还有奇怪的是,同为央美教授的王定理教授写的《中国的传统色》色谱在国内无法发表,在日本出书,《中国画颜料色的运用与制作》一书,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王教授在天之灵一定很悲愤。中国画家,何时才能用上真正的中国传统的国画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