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行为艺术:对生活的沉思

行为艺术:对生活的沉思

2013-04-25 11:01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视线

“假使我又遇见了你,隔着悠长的岁月,我如何致意?以沉默,以眼泪。”最近,一段行为艺术的视频让观众不约而同想到拜伦的这首诗,视频的主角是被誉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这场名为《凝视》的行为艺术创作中,阿布拉莫维奇静坐与1500人对视,这些人有的冲她做鬼脸,有的拿出假枪放在她脖子下,她始终岿然不动,然而,一位男士的突然出现让雕塑般的她颤抖流泪,他是阿布拉莫维奇曾经的灵魂伴侣乌雷,分手22年后从未相见的两人,终于在“凝视”中达成和解。

乌雷并不是《凝视》的男主角,他在这场长达700多小时的行为艺术中只是个过客,但是,如果没有乌雷的出现,许多人或许还不会认识到行为艺术原来也可以如此真实感人。

行为艺术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来到中国不过30年,作为艺术门类中的新生儿,总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先锋与凌厉。近些年,大众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名词,却多把它看作“歪门邪道”,因为大量的裸体、血腥、暴力以之冠名,让行为艺术蒙受“不白之冤”。与传统艺术相比,行为艺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基本材料,将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看上去确实有点剑走偏锋。不过,不管形式上怎么突破,行为艺术要传达的仍应是艺术最重要的元素——真、善、美。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即是源自于一系列真诚的创作。上世纪80年代,行为艺术在中国崭露头角,山西、上海、广州、北京多位艺术家分别进行行为艺术创作,他们普遍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他们饱受压抑的痛苦和寻求解脱的愿望,他们的痛苦和愿望异常真诚和强烈,使得这次不约而同的集体行动在艺术史上设立了标杆。

行为艺术往往看似无序、不可理解,但在它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反思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1962年,小野洋子在东京表演《切片》,她邀请观众把她的衣服剪成碎片,并将碎片送给他们所爱的人,通过表达对完整的爱的渴望,作品将人的痛苦和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与艺术家无声的交流中,收到痛苦的讯息,也释放了痛苦,得到温柔的慰藉。

台湾艺术家曾创作出《一年的行动艺术》系列,被奉为行为艺术史上的经典:自我囚禁一年,持续一年每小时打卡一次,户外生活一年……在《绳子》中,他与一位女艺术家用绳子拴在一起生活一年,完全丧失隐私空间,两人相处到后来,几乎到了互相仇视的地步,看到这个作品,几乎所有人都能心领神会,这不就是现代夫妻和现代人际关系某一角度的生动写照吗?

行为艺术也不总是“奇形怪状”,它可以看上去很美。《非诚勿扰2》中,芒果和李香山离婚时举行了别具一格的离婚典礼,这种具有自嘲精神的仪式也有搞怪的行为艺术的味道。时光退回到22年前,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有过一个更浪漫的分手仪式。1988年,他们长跑12年的爱情走到尽头,于是,他们决定用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来祭奠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沿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行走了四千余公里后,两人最后在山西的二郎山会合。他们在长城上说了再见后,就再也没有相见,直至2010年的“凝视”。

有些艺术家坚持,行为艺术的主体必须是艺术家,其实,普通人也可以。前不久,广州真光中学准备开设“淑女班”,一群大学男生得到消息后,在这个学校门口抗议——他们不是硬邦邦地抗议,而是穿起长裙,打着毛衣,举着充满调侃意味的横幅“男生也要淑女班”。生活不是行为艺术,但生活可以成为艺术。龚倩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