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号《人民画报》封面
日前,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在中山大学“政务论坛”进行题为“革命:从现实到想象———20世纪下半叶中国革命的视觉记忆及其变异”的讲座。杨小彦用多年来收集的历史照片,从视觉记忆的角度讲述了“革命”概念的历史变化,陈述了图片的历史价值。
杨小彦首先厘清“革命”的概念。他介绍说,1927年,因北洋军阀陈嘉谟和刘玉春,中国首次在立法上将“反革命”定为罪名;而直到1999年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剔除。
讲座分为“革命想象”、“革命纪实”、“想象革命”三部分。在“革命想象”中,杨小彦着重介绍了沙飞、顾棣的作品。杨小彦说,从这一代摄影师身上,不光可以看到“镜头中的历史”,更可以看到“记录者的历史”和“保护记录历史的历史”。“当历史逻辑与历史纪录逻辑重合时,照片具有纪录历史的作用。当二者不重合时,图片就成为政治的工具,成为一种非常精彩的伪装术。”
杨小彦随即展示了1955年后的《人民画报》封面照片,他指着一张公社食堂的照片,他说:“这是摆拍的。你看那炊事员非常紧张地看着镜头。我们一定要从这些眼神中辨别出历史的真相。”他认为,《人民画报》背后的逻辑就是“视觉政治的逻辑”。“那时候照片中女英雄的形象就是‘笑脸’、‘望着蓝天’、‘仰视角度’”,这样简单明晰的概括配合形象单一的照片,引发学生阵阵笑声。
杨小彦说,对比上世纪的《人民画报》,如今的顾铮等摄影师的图片“没有满腔热血,却充满暧昧,甚至将革命变成享乐的对象。”“经过百年的历程,‘革命’在视觉领域居然演变成这样一个结果,非常有意思。视觉建构一个概念和瓦解一个概念的过程,充满奇特的意义。”杨小彦总结道。
杨小彦向南都记者介绍,由于父亲在报社工作,他从小就熟知革命年代对真实图片进行修改的事实。他还从朋友处得到1000多张新华社记者发稿照片的扫描件,“我准备做‘革命年代新闻摄影类型分析’,就是图像学类型分析,但需要足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