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与MAI(国际媒体建筑协会)合作,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开展了为期15天的联合工作室课程,建筑学院的4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课程。期间,还于4月3日组织了一次“媒体建筑”座谈会。
座谈会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常志刚教授担任主持人,与会嘉宾包括工作室课程教师——MAI的三位核心成员,Dr.M.HankHaeusler、Dr.GernotTscherteu、Dr.MartinTomitsch,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教授、建筑学院张宝玮教授、张绮曼教授、戎安教授、程启明教授、城市设计学院王中教授、黄建成教授、北京零态空间总经理叶军先生、三星LED中国区总经理的唐国庆先生、LDPI亮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平先生、北京欧力普董事长陈翰彤先生等等。
MAI的三位核心成员与到场的国内专家一起向观众们介绍了国内外的媒体建筑及其动向,研讨和畅谈了中国媒体建筑未来的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学科和行业走向。
媒体建筑是建筑表皮与数字媒体影像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具有科技属性的艺术装置,其中除建筑专业外还涉及视觉传达、广告策划、影视艺术、媒体动画、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数字智能、半导体照明、绿色节能等多领域。
媒体建筑出现至今不过十年,但在以视觉为中心的当下,建筑的媒体化趋势正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景观,更重要的是,其未来发展将改变人们对于建筑、景观乃至城市的观念、认识与理解,甚至改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媒体建筑既是建筑发展的产物,又是审美观念变革的结果,更是商业文化深刻影响的对象,它把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视觉艺术、商业文化通过新型科技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成为各领域跨界合作、共同发挥影响力的新舞台。
4月3日下午1:30,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7楼会议室,“媒体建筑”的座谈会如期举行。座谈会一开始,建筑学院的常志刚教授作为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媒体建筑工作室课程。稍后由MAI的核心成员暨此次工作室课程教师的Hank博士、Gernot博士和Martin博士介绍了媒体建筑的起源以及其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Hank博士对媒体建筑的概念及媒体建筑和灯光建筑的区别进行了阐释。Gernot博士对此又做进一步明说,他认为媒体建筑是一个大语汇,其半径从建筑空间的科学引向工程、技术和材料,再进入社会层面,并从社会层面引入人文层面,继而回归艺术与建筑。
基于媒体建筑的跨领域综合性特质,Gernot博士分享了国际上关于媒体建筑的一些经典案例。例如人口密集的都市中,媒体建筑如何让建筑与人发生互动;媒体建筑怎样帮助一个城市重建复兴;媒体建筑作为艺术装置的呈现以及媒体建筑中高科技低能耗材料的运用。
座谈会的第二个部分,叶军先生就国内媒体建筑领域的探索和具体项目做了介绍。一系列近年来国内媒体建筑领域的案例分析,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媒体建筑在近十年的探索中的卓越的发展及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但同时,目前所存在的弊病也无法令人忽视。
作为引申,常志刚老师就媒体建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光与色的三部曲”这一概念:自建筑反思西方绘画中“光与色”这一观念的发展与革命,由此产生一个设想,即媒体建筑将可能颠覆建筑、视觉艺术等艺术类别的传统观念,开启基于建筑与城市的视觉艺术的新时代。常老师认为,媒体建筑从国际上虽然只有十年的时间,但是它已经改变了城市的形象与景观。而媒体建筑之于未来,这种改变不仅仅只作用于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和理解,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常老师表示,这将是中央美院从艺术、从文化的领域着重关注的一个议题。也正是基于媒体建筑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决定了技术发展需要艺术与文化的引领;决定了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更需要打破过去各自为政的壁垒,从而实现各专业领域之间的跨界。
随后,常老师向大家预告,建筑学院和MAI将在明年五、六月份共同策划一个关于媒体建筑的艺术展。该展览起源于MAI所做的每两年一次的双年展。随后,Hank、Gornard博士对该艺术展的历史发展做了简要介绍。
座谈会最后一部分是自由讨论的环节。张宝玮教授与叶军先生就媒体建筑的造价问题展开交流:使用媒体立面必然会提高建筑造价,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媒体建筑的成本会逐渐降低。而且媒体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延展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改善城市乃至整个环境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新生事物需要各种因素来共同支持,因此媒体建筑不能因造价的问题而回避。
张绮曼教授由此联系到自己正在实施的洛阳皇城恢复项目,她认为,媒体建筑不仅限于城市景观与建筑,还将可以将这一手段作用于文物恢复及旅游项目的设计。
戎安教授、程启明教授、王中教授、黄建成教授、Hank博士、唐国庆先生、丁平先生、陈翰彤先生等嘉宾也分别从媒体建筑的造价、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观念的演变等角度出发,结合国外经典案例,总结亲自参与的项目经验,以及媒体建筑在国内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更为具体的交流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