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想到败笔就难受(组图)

想到败笔就难受(组图)

2013-05-15 10:56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
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

5月10日,“悬而未决苏新平作品”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之后将于9月14日移师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从2007年至今,苏新平一直在做艺术语言的转换,至今已经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近日,苏新平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好的艺术作品要让观众自己解读。

 

 
 
《风景》1300×1600cm布面油画2007
《风景》1300×1600cm布面油画2007

>>谈展览

风景系列连接创作脉络

此次个展是苏新平经历了长期尝试后的一次集中展示。“悬而未决”共展出苏新平2007年以来创作的“风景”“灰色”“人物”“八个东西”等系列作品27件。“这个展览并不是结果,今后还将继续往前走。”苏新平说。

风景是展览的主要线索,因此最初几年的风景作品也加入此次展览之中,从中可以更好地看到作品前后的关系。

苏新平早期作品主要是人物,虽然风景在其中也有一些对应关系,但主要还是在表达人物关系。2006年苏新平开始带着问题进行“风景”系列创作,这是他绘画语言试验的开始,从之前的石版画、“干杯”中的人物到“欲望之海”中的形象,作品中的人现在已经成为风景中的一个元素,人与风景融合在一起,人变得时隐时现,最初的废墟感也随着人的漂移变得似是而非了。

“选择风景这个题材是因为它可以表达有形,也可以表达无形,自由度更大一点。”苏新平说。

 

《八个东西3号》300×200cm布面油画
《八个东西3号》300×200cm布面油画

风景系列始于2007年,也是苏新平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节点。在2006年第一幅“风景”作品动笔后,还没有完整的构思和思路,他用尝试性的心态完成了连续而又充满变异的8联长幅,没想到就此一发不可收拾。苏新平回到个性化语言的试验当中,梳理了早期创作中的一些元素,结合版画方面长期实践所积累的表现语言方式及方法,以及应用油画材料方面绘画性的体验与积累,在表达方式上采用放任笔触、颜料的物质性,尊重内心感受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记者手记

坐硬板凳保持清醒

苏新平在央美的办公室很大,老教学楼的层高达到五六米,偌大的办公室内没有什么画画的工具,只有两张桌子、一组沙发茶几和大书柜,文件分门别类整齐地放在桌子上。在我进入屋子后,他指着屋子里唯一一张宽大的老板椅让我坐,我急忙谦让:“那是您的座位,我坐这把木椅子就可以了。”这把木头椅子很窄,没有深棕色,光秃秃的,看上去很硬。“这个才是我的椅子。”苏新平说。

苏新平就在那把木椅子上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说坐在硬板凳上会清醒点,比较舒服,画画需要的是心静,在学校做学校的事情,回到工作室才是画画的时间。

苏新平很瘦,但是他爱画胖子,比如他的《自画像》脸部也多了一些肉。生在内蒙古,经历了军队历练,造就了苏新平做事情也非常有条理,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眯起眼睛、皱着眉头思考,然后很认真地回答每个问题,其间开的玩笑也是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

 

 

>>谈创作

艺术语言转换痛并快乐着

对于艺术家来说,语言转换是艺术探索的过程,也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石版画为苏新平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91年苏新平版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这是他的第一个个人展览,接着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随后开始在欧洲、北美一些高名望的博物馆巡展。然而,1996年到2006年,苏新平开始探索艺术的新方向,把自己逼到了貌似一无所有的状态他所谓的“像不会画画那样”,带着焦虑和灰心走过那个十年,指导他找到自己新的方向。

很多人了解苏新平从版画转向油画的经历,苏新平则认为,油画和版画都只是绘画的一种技术,媒介转换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我的很多经验和背景都来自版画,随着年龄和思维的深度,语言也在跟进,这时发现版画的表现不够用了,自然需要尝试别的方法。”苏新平说。

从人物到风景,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在开始新的探索后,苏新平把自己放于艰难的境地。有感觉时,苏新平就画上几天,否则就很长时间不动笔,遇到不满意的作品,轻则把画面涂掉,重则直接用刀将画布切成碎块,因为他只要一想到这些不成熟的作品就难受。原本话不多的苏新平,那段时间更是惜字如金。“我为艺狂”,这是每个有更高艺术追求的艺术家的必然经历。

 

 

好的艺术品应有多样解读

近三年来,苏新平找到了自己的路,比如创作于2010年的《奔波的人》《守望者》《沉思者》等,既是过渡,也是人物与风景融合的尝试。而在2012年后的作品中,让更多观者思考则是他抛给公众的一个问题。

个展中的“八个东西”以像树非树的形象出现,苏新平坦言很难言说这种表达究竟影射什么,它们都并非客观世界中的实景,而是一种内心想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是寻找一种准确地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用“看似模糊,实则准确”的方式去描绘个人的内心世界。苏新平认为,艺术不是直接告诉观众要干什么,观众需要去理解,这是与艺术接触的过程。通过画面观众可以捕捉到信息,每个人依托他的背景和知识结构来解读,如果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解读,那就是很差的艺术品。

“误读很有意思,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产生自己的解读。语言不是直接告诉观众该怎么想,而是通过每个笔触来传达不同的思考。”苏新平说。

 

 

 

>>谈市场

炒作是艺术家对自己不负责

雅昌艺术网显示,2005年至今,苏新平油画作品平均拍卖价格近3.4万元/平方尺,苏新平2007年作《风景》在2011年以2185万元成交,创下苏新平拍卖最高价。在拍卖市场,苏新平取得的佳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他个人对艺术市场看得很淡,他觉得艺术家应该还是要以艺术为生命,作为毕生的理想。

“有些艺术家已经成为商人,与艺术没有关系。好多人打着艺术的名义做很多事情,慢慢大家都会清楚的。在学院,无论外界多么轰轰烈烈,我们都能保持独立的判断,有了判断,才能坚守自我。”苏新平说。

对于现在很多艺术家的价格已经达到五六十万一平方尺,苏新平认为这不是理性的现象,是艺术家对自己不负责任。“是否炒作都是自己决定的。炒到天价是很不恰当的,后面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作用。尤其是年轻人炒到天价,艺术家自身会飘起来,开始不为艺术理想而工作,脱离了艺术本质,后期作品都将是敷衍了事。”苏新平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