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央视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到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严歌苓,向青年们讲述她对文学、电影、阅读的看法。言谈中,她新颖的观点、自信从容的谈吐,赢得在场青年阵阵掌声。
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架起文学魅力之桥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严歌苓,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戏剧演员。爱好读书的父亲,书房里收藏了中外所有经典名著,任歌苓喜好阅读。
中越自卫反击战时,不到20岁的严歌苓毅然申请到前线的包扎所工作。战争的疮痍,让歌苓备受触动,她决定当一名部队创作员,这也成为她走进文学的转折点。
1989年,歌苓赴美国留学。此时的她,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有两部作品出版。3年后,李安购买其小说《少女小渔》的版权,同年,另两部作品版权被购。版权的抢购,使她在海外走上了专业作家之路。《小姨多鹤》《扶桑》《陆犯焉识》等作品,语言精练、刚柔并济,赢得国内外好评,而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几乎囊括了国内外各种重要文学奖项。
用中文写作品,再将其翻译为英文,严歌苓越发体会到华语的奥妙:“譬如四大经典之一的《红楼梦》,英文怎么能将曹雪芹的禅机、情节中吃喝玩乐的场景、作品的思想翻译过来呢?其实翻译的过程中,太多的精髓都失去了。”她表示,希望用自己的余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用更精准的语言,最大程度地表达作品原本的思想。
影视反哺文学促进文学普及
对于严歌苓来说,生命的冲动,让她不计后果、不求利益去写作;而小说中人物宣泄的,是她最秘密的情感。写作于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今,“文学已死”的言论越来越多,爱读书的中国人越来越少。面对现状,严歌苓认为,阅读和思考需要一种连贯性,如果缺少其中一个,人的境界就会停在原地,这样的情况让人堪忧。“女人特别需要读书。一个人不是只有青春年华,往后的日子还很长,要让自己一直好看,唯有多读书。女人读书,气质就会不同。”
从作家,到编剧,严歌苓先后与李安、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在磨合与探讨中,合作出深受大家喜爱的电影。李安曾评价严歌苓:“她不是一个好编剧,却是一个好作家。”对于这番评价,她笑言,虽然将作品搬上荧幕的过程中会与导演产生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她仍努力与其沟通,尽最大努力做好编剧。“因为影视终究会反哺文学,每次电影一放,我的小说就卖得特别火。”在她看来,这也是普及文学,促进阅读的一种方式。
节目最后,一段简单自信的对话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
“如果有一天,没有人读书了,您还会写下去吗?”
“不会有这一天的。”书香成都记者杨晓蓓